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江南大学 2017-6-21 急性心肌梗死一、定义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诊断标准五、急救与护理 2017-6-2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急性心肌梗死( AIM ):是心肌急性缺血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从而引起心肌坏死。 2017-6-21 病因与发病机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 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这些情况包括: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严重心律失常、重体力活、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等。 2017-6-21 临床表现--先兆发病前数日有乏力, 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 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2017-6-21 临床表现--症状疼痛: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症状,多发生于清晨,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可伴濒死感,少数人一开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胃肠道症状: 呕吐和上腹胀痛,重症者有呃逆心律失常: 多发生在起病 1~2天, 24h 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低血压和休克: 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 1周内发生,多为心源性的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为梗塞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收缩不协调所致 2017-6-21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 3条标准中的 2条 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演变 2017-6-21急救与护理 1、急性期护理 2、饮食护理 3、心理护理 4、康复护理 2017-6-21急性期护理 1、患者病情观察:准确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 即时监测生命体征,立即做心电图检查以明确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同时注意患者有无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和心率的变化 2、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任何运动,保持情绪平静,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休息 2017-6-21急性期护理 3、镇静和止痛: 50-100mg 的杜冷丁肌肉注射或2-10mg 的吗啡皮下注射 4、持续吸氧: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患者 3- 6L/min 持续吸氧,若期间伴有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不齐可采用高浓度面罩吸氧。 5、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采用留置针
江南大学 周婷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