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 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 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一)症的基本概念
症,即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形 体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从而体现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 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过程,即邪正斗争。
疾病反映的是贯穿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感冒、胸痹、 消渴、积聚等,皆属疾病的概念。
症、证、病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但病所反映的重点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而证反映的重点是当前阶段的主 要矛盾。症状和体征是认识病和证的着眼点,是病和证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内在 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 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因此,一种疾病可由 不同的证组成,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即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 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的本质,拟定治则治法。
(一)辨证
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由于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 位、疾病的性质、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是辨证的要素,故中医学在辨识证时,要求 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因:即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根据中医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某些病因,如外伤、虫兽咬伤等可直接观察或通过询 问病史了解。然而,临床很多疾病,不能直接找到病因,只能“辨症求因”,根据 疾病的临床表现,推断病因病机特点以确定证。
辨病位:即分析、判别以确定疾病之所在部位。不同的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不同 的部位,引起不同的病证。如外感病邪侵袭人体皮肤肌腠,称为“表证”;情志内 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直接损伤脏腑精气,称为“里证”;咳嗽咯痰病位多在 肺,腹胀便溏病位多在脾。辨明病变部位,便可推知致病邪气的属性,又可了解病 情轻重及疾病传变趋向,对确定证非常重要。如水肿病,若全身水肿而以头面、眼 睑明显者,属外感风邪所致,称为“风水”,病在表,治当解表发汗;若腰部以下 水肿,以下肢为重者,多为脾肾功能失调所致,病在里,治当温肾健脾利尿。
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
抗邪而引起邪正斗争的结果,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故《素问•通评虚实论》 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病因性质和机体阴阳失调决定病证的寒热, 外感寒邪,或阴盛阳虚,则见“寒证”;外感热邪,或阳盛阴虚,则见“热证”。
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 律。如《伤寒论》把外感热病分为六个阶段,以六经表示其不同的阶段和发展趋势, 其传变规律可概括为:太阳f阳明f少阳f太阴f少阴f厥阴;温病学家们则用卫 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表示温热病和湿热病的传变规律;对内伤杂病的传变,《内经》 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表述,现在趋向于以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zhuangzi1
  • 文件大小11 KB
  • 时间2022-07-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