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析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论文关键词教学语言调控教学目标认知规律适应论文提要教学语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把握和主动驾驭, 深深打上了调控的烙印。教学语言的调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 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灵活适应语言环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语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把握和主动驾驭, 深深打上了调控的烙印。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 根据课堂上的各种变量因素, 灵活调控教学语言, 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围绕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语言调控必须绝对服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核心和灵魂, 之所以需要语言调控, 都是为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圆满完成。 2 繁简得当区别语言繁简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 不同阶段语言量的大小。总目标必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 都与总目标相连, 但所占地位不同, 紧密程度不同, 关联方式不同, 解决的难易程度不同, 因而教师投入的语言量应该也不相同。关键在于无论繁简,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切到精详。小学语文《燕子》一课将春天里的美景写得非常精彩: “阳春三月, 下过几阵蒙蒙细雨,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下面是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 “微风吹拂着柔柳”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柳枝好像在摆动。师: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生: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师: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好像柳树怎么样? 生:好像柳树刚刚从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生:好像柳树也长了眼睛和眉毛。师( 加重语气,边说边画,用简易画再现春天杨柳万千条的情境) :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一片断内容是重点,老师的用语可谓繁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细致体验、感悟春天的美景。倘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舒展”、“柔”等字词意思、运用的手法,师生之间 3 就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交流, 缺乏思维的过程, 教学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直曲结合“直”,就是平直、浅露;所谓“曲”, 就是曲折、含蓄。教学语言不能没有平直、浅露。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教师的语言却不能一味直白浅露。为了明确,需要经历曲折; 为了深刻, 需要层层铺垫; 为了完整, 需要塑造残缺; 为了探索, 需要适当保留; 为了体验, 需要巧妙蕴蓄。无论选用直笔还是曲笔, 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和达成的难易程度而定。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上《最后一课》, 讨论韩麦尔先生在课的最后说的话“我——我——”,声音哽住了。经过热烈的讨论, 教师作了归纳:“所以, 我们讲‘我——我——’此时无声胜于有声了。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 对敌人的恨; 第三, 对祖国充满着信心, 充满着希望。”这一结论性的概括平直而准确, 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片面性观点作了纠正。像这种归纳、概括的结论性意见, 通常教师应该运用平直、浅露语言表述。有位讲授口才艺术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经常作出这样的评价:“请擦去语言中的灰尘。”“表达缺乏层次, 说明思维上的标点不清楚。”“微笑是最美的语言。”类似的评语, 一句就点中要害, 文采斐然, 含蓄有味, 富有哲理内涵。在口才艺术课上, 教师用艺术的语言点评, 本身就是 4 种示范形式,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自身的口才艺术。 2 根据认知规律调控调控艺术是在认
试析教学语言的调控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