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第1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1、衬 托
指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正衬,就是利用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如: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日
7、虚实结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第11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第12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第13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写的是周瑜美满的婚姻与英俊的外表。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这些事情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是虚景。
第14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15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第16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第17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作用: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第18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8、象征
象征是以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代表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第19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日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