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节选
第一页,共24页。
写作背景
《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载《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共九章。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至于对于两位“文童” 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眼前不阔→过去将来会阔:逃避现实。
第十三页,共24页。
精神胜利法2
第4段:
……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生活→精神:笑城里人,笑乡下人——
生活中我比不上你们→见识上我比你们高多啦!
第十四页,共24页。
精神胜利法3
第11段: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癞疮疤丑陋的,是缺点短处→但我有你却没有,你不配有,因此,癞疮疤也是光荣的(自欺欺人,敏感禁忌)
第十五页,共24页。
精神胜利法4
第12段: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第17段: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挨打是失败→做老子,天下第一却很得意的事
(争强好胜,自欺欺人)
第十六页,共24页。
精神胜利法5
第27段: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第29段:
他睡着了。
现实中自己打自己→精神上自己打别人:自己骗自己
第十七页,共24页。
精神胜利法6
第56段: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
第57段: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第61段: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第64段: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第66段: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平生两件屈辱→调戏尼姑,欺软怕硬,流氓无赖
第十八页,共24页。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是一种遭受压迫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种压迫的奴性,是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一种病态。
懦弱
-----恼恨
-自欺
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第十九页,共24页。
所谓“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指人们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形势的情况下,用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等手段来获得精神上的优胜或满足,掩盖实质上的失败。
主要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摧残,自我陶醉、自欺欺人、畏强凌弱等。什么“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完全是阿Q失败的记录。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它有那些表现?
第二十页,共24页。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记叙阿Q 的 “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 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第二十一页,共24页。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课堂讨论
第二十二
《阿q正传》节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