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的诗词《中秋对月》赏析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赏析】
曹松,唐代
曹松的诗词《中秋对月》赏析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赏析】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屡次参与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
这首诗写中秋望月所感。前两句写赏月情景:这天,天空澄净,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欣赏从海上缓缓升起的明月。“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两句,笔锋一转,由景转情,写月光无私地照射人间,而不是只照“一家人”。“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终点的;“一人家”,指的是帝王之家,是说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一般人家都是一样的。这两句写月光之普照,由眼前自然之景生发出人世感慨,表达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公平的博爱思想。诗人曹松是唐朝末期文人。
扩展阅读:曹松的简介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终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晚唐,又是一个乱世。乱世出怪事。怪事之一便是“五老榜”。“五老”之一便是曹松。
曹松,字梦征。他的籍贯有点混乱,据清《一统志》说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说他是潜山人。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混乱的,由于当时桐、潜同属舒州。他的籍贯也始终说是舒州人。混乱是难免的,桐、潜两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谁能说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谁谁谁毕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来争抢名人的事时有发生,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桐城名人,就经常被咱的邻县枞阳兄弟们不厌其烦地将其籍贯改换,且始终有些耿耿戚戚地埋怨:“枞阳出人,桐城知名”。唉,谁让那时枞阳属于桐城地界呢。其实争抢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爱他,以他为荣,说他赞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贯,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就如曹松,严格地说,应是“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这样才
曹松的诗词《中秋对月》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