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水打沟调研报告总结归纳实习调研报告总结归纳工作总结报告总结归纳.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水打沟调研报告总结归纳实习调研报告总结归纳工作总结报告总结归纳
关于全县“水打沟”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共嫩江县委行治理。但这些办法只适用于“水打沟”形成初期且坡度小于15度的地形,对于已形成一定侵害程度的“水打沟”,这些办法作用不大、效果不佳。
就我县实际情况,治理“水打沟”最有效的措施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生物措施主要是指植造水保林、护坡林和种树种草。即在沟内谷坊周边植造以杨树和柳树为主的防护林,也可以在沟内谷坊周边植种紫花苜蓿等草类植物和沙棘树,但由于技术操作不规范等原因成活率较低。工程措施主要是指以修建谷坊、跌水、沟头砌护、削坡整形等为主。治沟应先治坡后治沟,对沟壑上游汇水先进行有效拦蓄,减少减缓水量和流速造成的冲刷。沟头进行整形砌护,防止沟头进一步加深、延伸、扩大。沟内修建阶梯式谷坊(一般采用石谷坊和土谷坊),进一步削弱汇水流速,沉积水中泥沙,增强沟体稳定,减轻耕地或河道淤积。对沟体两侧进行削坡,防止沟岸进一步坍塌,削坡整形后,周边营造水保林,达到稳固保土保水的作用。这两种办法相结合,最终可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另外,治理后期还要进行持续的养护,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六)治理情况
“水打沟”在我县形成发展历史已久,早在80年代就引起关注并已经开始治理,但多年来一直以民间自发的治理为主,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等原因,治理成效甚微。近年来,水务、国土、农委等有关部门通过向上争取项目、申请专项资金,加大了对“水打沟”的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治理较大型“水打沟”100余条,治理长度35公里,治理面积200余公顷,占“水打沟”总面积的%,主要集中在长福、前进、伊拉哈三个平原乡镇。
如长福镇于2002年积极向上争取,争取到“水打沟”专项治理资金304万元,治理了全镇82条“水打沟”,成效显着。现境域内60%的“水打沟”经过治理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巨胜村长发屯边一条长2000多米、宽5-8米、深3米左右的“水打沟”经过治理已变成稳定沟,护坡柳树全部成活,效果比较理想。虽然当时镇域内“水打沟”全部得到了治理,但由于后续养护缺乏资金等原因,有40%左右的“水打沟”谷坊已被冲毁或失效,护坡林也被毁。同时,每年都有新的“水打沟”出现,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缺乏统一规划协调
“水打沟”治理工作作为生态修复这项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由水利、土地、林业、农业、畜牧、科技、财政、执法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但目前我们对此还缺乏统筹协调和通盘考虑,把生态修复工作包括“水打沟”治理孤立地作为一项工程来搞,执行效果不够理想。
(二)监督管理工作薄弱
农民对保护土地和环境的意识淡薄,小农意识造成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大局利益。特别是近些年土地不断升值,使得“开地头、拱地边”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耕地周围植被保护屏障,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和“水打沟”的形成发展。但由于监督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林地草原已逐渐被蚕食殆尽。现有林地草原仍然存在破坏现象,甚至已修建的水保工程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和损坏。
(三)治理资金匮乏

水打沟调研报告总结归纳实习调研报告总结归纳工作总结报告总结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刘小华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