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婚姻的选择:择偶
5、指腹婚
当儿女还在母亲腹中,双方父母就约定,如果是性别相异的婴儿,未来就结为夫妻。
6、童养媳
女儿出生以后尚未成年,就被送到男家抚养作小媳妇,当双方都成年的时候才择日完娶。
二、包办买卖婚第一章婚姻的选择:择偶
5、指腹婚
当儿女还在母亲腹中,双方父母就约定,如果是性别相异的婴儿,未来就结为夫妻。
6、童养媳
女儿出生以后尚未成年,就被送到男家抚养作小媳妇,当双方都成年的时候才择日完娶。
二、包办买卖婚姻与丑恶的拐卖妇女现象
曾经,长期在农村流行的包办买卖婚姻的歪风,助长了一些犯罪分子的气焰,给了他们可乘之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拐卖妇女的丑恶现象大量出现,妇女是其中的主要受害对象。
第二节 自由择偶
一、自由择偶:“同意婚”的提出与确立
“同意婚”也叫自由婚,是近代社会由资产阶级提出的,由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确定了婚姻当事人对择偶的决定权。1804年,《法兰西民法典》的146条宣布:“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存在完全自由的婚姻选择。 Why ?
在任何社会,年龄、宗教、种族、父母和亲属群体的愿望以及经济、权力、职业、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等工具性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婚姻行为。
二、择偶的理论分析
(一)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
1、生物学解释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3、互补需要理论
4、同质性理论
1、生物学解释
婚姻的选择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本能驱使男性去接近女性,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人类行为是基本本能的反映。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认为人们倾向于与他或她的异性父母类似的人恋爱和结婚,这种倾向是无意识的,集中表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3、互补需要理论
配偶倾向于以互补需要为基础进行相互选择,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提供可靠保证的人做配偶。如性格上的互补、经济与外貌的互补等。
4、同质性理论
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人相互更具吸引力。这些相似点可能是生理、心理或社会的。其中价值观的相似更为重要。如志同道合,孙中山和宋庆龄。
(二)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
1、角色理论
2、交换理论
3、序列理论
4、择偶梯度理论
5、历史前例理论
1、角色理论
人们倾向于按照社会、亚文化和家庭的规定来对角色提出期待。角色就是指适合于某种既定地位——丈夫、妻子、男性、女性等的一套社会期望。个人以角色一致、角色相容或者求婚、婚姻和家庭角色的一致为基础进行选择。
2、交换理论
某种类型的交换观念是婚姻的基础,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金钱、地位、容貌、气质、性行为的任意组合之中。择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交易,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
3、序列理论
婚姻活动实际上是按照一系列可变的标准,阶段或模式为导向的,择偶过程是依据互动的系列因素。
4、择偶梯度理论
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者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则更多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等于自己相当或者高于自己。即“男高女低”模式。
女性拥有的资源有哪些?
男性拥有的资源有哪些?
5、历史前例理论
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父母包办或者由父母决定的择偶方式。
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实际上是两个理想类型的划分,现实是这两大模式的混合。
(1)基于心理学平衡理论的转移性原则
(2)降低不确定性理论
(3)社会互动理论
(4)社会化压力说
关于结婚的动机,德国社会学家穆勒认为:
结婚的动机在于经济、子女和感情三大因素。
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
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
现代则是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
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
三、择偶心理分析
1、求全心理
2、社会刻板印象
3、传统心理
4、晕轮效应
5、从众心理
1、求全心理
人无完人,瓜无滚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有人择偶过于理想化,导致耽误了时间,错过了机会。
2、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某种角色或某种类型的人的一些固定而统一的看法和评价。
3、传统心理
男方一定要比女方强,夫权社会的思想残余。
4、晕轮效应
就是光环作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指某人的某种整体印象或某些具体的感受影响到对其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5、从众心理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常常会受周围人们的影响。这种人没有主见,随风摇摆立场不坚定,特别是恋爱中的男女容易受到周围亲朋好友的影响。
四、择偶的标准
不同的年代择偶的标准不一样。
第一章婚姻的选择:择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