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月寄情——《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月寄情-—《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流利地朗读、背诵诗文.
2.正确理解诗意。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课外古诗以月寄情-—《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流利地朗读、背诵诗文.
2.正确理解诗意。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课外古诗《峨眉山月歌》.学习这首诗前,我们先一起来说说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有哪些?
理解古诗背景2、理解诗意3、体会诗人情感)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定的目的来展开学习。
初读诗歌
1、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
峨眉 | 山月 | 半轮秋, 影入 | 平羌 | 江水流.
夜发 | 清溪 | 向三峡, 思君 | 不见 | 下渝州.
自由读、全班齐读
此时此刻,假设你是是船夫,你来给大家说说诗中所提到的客人李白的行程。
引导学生发现5个地名,
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出发的时间 (夜)、出发的地点(清溪)、作者的去向(三峡)。
这么长的路途,为何行船如此之快?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从小抱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宏大抱负,当时二十多岁,正值青年,他满腔壮志,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分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整体感知
面对将来,年轻的李白充满憧憬和期待,背井离乡,回过头看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两句诗都点出来,引导学生这是两幅风光,来一一讲解。)
①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我们来一起看这轮月所处的位置峨眉山,点明了地点,即映入诗人眼里,看到的不是别处的月亮,而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半轮”,我们用一个字去形容这月—-“残月"(精品文档请下载)
李白呈现给我们的“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诗境浅说》
读到这“半轮残月”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悲
悲从而来?李白,此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辞别故土,辞别亲友,单独一人在外,将要开场度过自己孤独、漫长的羁旅岁月。因此,他内心充满了离愁别绪,这种离愁别绪在刚启程时,看到故土这半轮月,一种怅惘、悲伤有了载体。(精品文档请下载)
②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而流动。
上一句是山上之月,可谓“天上之月”,但第二句却是描摹了月影倒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中的美景,即“水中之月(影)”。(精品文档请下载)
此刻的月,由静为动。
为何既要写“天上之月”,又要写“水中之月"?
表现出在天上月光的注视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诗人连夜登舟出发。
明月相伴,此刻月亮已经成为李白的知心好友。
③面对这么赶的行程,泛舟江上,李白会想些什么,我们来试着揣摩他此刻的心理活动?
(人月相依的夜里,虽然孤寂,却至少有一轮江月相伴,遗憾的是,过了渝州后便无缘再见这轮月,此情此景,心中怎能不生万千感慨.)(精品文档请下载)
④这种感慨萦绕在诗人心中,就化作了愁绪,用什么来寄托心中愁绪呢?
唯有“思”能表达内

以月寄情——《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nrdwb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