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陈田鹤音乐创作的影响.doc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陈田鹤音乐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陈田鹤音乐创作的影响
摘要:陈田鹤是西体中用思潮中的探索者之一,在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成绩斐然。文章通过对陈田鹤创作历史发展、作品题材体裁、技法形态等角度的分析,剖析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音乐思潮;近代音乐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音乐形态;音乐题材;陈田鹤
中图分类号:J603 温州永嘉学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粹之一,陈田鹤自幼饱受古代文化的熏陶,从叶适(11501223)等前贤和永嘉风土华物中找寻艺术营养,甚至家乡精致的茶具及其茶文化也成为其审美思想塑造的源头;他还善于从永嘉当时的舶来音乐艺术中学习音乐。陈家书香门第对中国古代文化极为崇尚,猫儿戏越剧在家乡的演出使陈田鹤获得了早期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营养。那时的永嘉已经渗透了学堂乐歌的新音乐活动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思想,风琴或钢琴伴奏下的童声深深吸引了陈田鹤,由此触动了他致力于学习音乐的志向。恰逢缪天瑞的温州私立艺术专科学校建立,陈田鹤得以进入正式的音乐学习阶段,待打下初步的音乐基础之后,又先后到上海美专和国立音专深造。尤其是在青主夫妇的举荐下,陈田鹤对和声的敏感和创作上的别出心裁得到音专黄自、萧友梅的赏识。陈田鹤在专业训练下很快展露才华,1931年,他开始在《乐艺》上发表《谁伴明窗独坐》、《春归何处》、《良夜》等歌曲。《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词)词作本身所表现出的惜春的失意和惆怅,被他运用和声予以了音乐化展现,其创作缓和了传统和声的功能倾向性,以中国风格来强调和声的弱进行,从中国线性思维中探求旋律之于和声的渊源关系[9]。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化曾对陈田鹤的音乐思维和音乐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细腻敏感的情感与古代音乐文化的韵味美两相共鸣,而他所追求的唯美心境在借助西方作曲法如和声、旋法等技术后得以立体式展露,从而奠定其艺术歌曲精致、细腻的古典韵致。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陈田鹤回到了温州,他以文化救国的思想创办了《葱笼晨报》副刊诗刊《山雨》。他用陈庆之的诗《给》谱曲,作品中音乐意境淡素尔雅,钢琴伴奏织体似山泉般晶莹。在局势转缓后,他又到上海开始半工半读。期间,用郭沫若奔放的《牧歌》创作了旋律舒展轻快的艺术歌曲,响应抗战,并受黄自《怎样才可产生吾国音乐》思想的激发,创作了《山中》、《月下雷峰》、《天神他的英雄》(均为徐志摩诗,1934)等早期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新诗的韵律和节奏赋予陈田鹤音乐创作的美感体验,其中《山中》运用古代音乐结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写意手法进行了西方音乐发展思维的拓展,曲调和伴奏优美新奇、简洁含蓄,是当时突出的艺术作品之一。1933-1934年间,他创作有《燕子的歌》、《杜鹃与月》、《望月》、《心花》、《采桑曲》和钢琴曲《序曲》等。其中《采桑曲》以古诗意境为基调,巧用旋律线条,将吟诵中所注重的字调韵律以抑扬顿挫之势表现出来。
1935-1936年间创作的系列儿童歌曲是陈田鹤创作手法和思想转变的过渡阶段。《小鳄鱼》、《采莲谣》、《晨歌》、《樵歌》、《好国民》等,这些儿童歌曲曲调琅琅上口而不乏深刻的教育寓意。其中《采莲谣》(韦瀚章词)以南方五声音调和附加二度、六度的和弦结构较好地诠释了歌词古韵悠然的诗境。1935年的《枫桥夜泊》(张继词)是陈田鹤回上海继续向黄自学习的途中,经过苏州时深有感悟而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陈田鹤音乐创作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