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批评1
元末衰乱社会中,刘基,激扬起讽喻时政的儒家精神传统。第15页。刘基于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时23岁。顺帝为元的末代皇帝,还延续了37年才为朱明所取代。洪武元年(1368)时,刘基已58岁,入明7年以后死。所以他的撰述主要是在元代,他的讽喻诗论,反映的是在元顺帝衰乱之世中,一个有报国之志的知识人的救世良心。
洪武朝,理学意识形态的确立。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宋濂和方孝孺: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主张文学明道致用,关乎政教,宗经师古。
馆阁之文(宋、方)/山林之文(高启)。
高启(隐逸):明代前期的诗歌风气,基本上是延续着元代的道路走下来的,不脱元人靡丽卑弱之习。其间,元代吴中轻绮流丽的诗风,得到杨基、张羽、徐贲等的继承。高启在元明异代的动荡中,曾写诗表现时代的苦难,风格悲壮雄奇,其论诗尚格、意、趣,主张于汉魏晋唐诗歌,“兼师众长,随事摹拟”(《独庵集序》)。所以,杨慎曾称赞他,云:“季迪一变元风,首开大雅。”
高启:“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鸣。”
《缶鸣集序》云云。人生态度:独善其身。
作诗态度:自娱。陶渊明《五栁先生傳》: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懐得失,以此自終。
后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离心。持己。
宗唐诗学的范本:高棅《唐诗品汇》《唐诗正生》。《品汇》成书于洪武中期。
根源于严羽。(福建籍,闽诗派。)
一、四唐说,初、盛、中、晚。
正始(初)/ 正宗、大家、名家(盛)/
羽翼、接武(中) / 正变、余响(晚)。
详初盛,而略中晚。
二、辩体。杜甫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均为“大家”,而杜甫的五七绝句列入“羽翼”。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
永乐、成化约80年时间,明代诗坛相对沉寂,三杨台阁体。陈献章、庄昶的语录体。李东阳出,一扫而空之。黄佐《翰林记》卷十九《文体三变》中他说:“弘治检讨陈献章、庄昹养髙山林,,以诗鸣,谓之陈庄体,为世所宗。李东阳极力变之。”
1、诗文辨体。“《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音乐性)第22页。针对宋诗,特别是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而发的。张耒称赞黄庭坚诗“破弃声律”。
2、尊唐。
在弘治、正德时期,人们一般都强调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反古音而变流靡”的变革性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嘉靖、隆庆时期,王世贞虽然也倡言复古,但是其《艺苑巵言》卷六云:“长沙之于何、李也,其陈涉之启汉髙乎?”胡应麟也意识到复古派与李东阳之间的内在联系:
成化以还,诗道旁落,唐人风致,几于尽隳。独文正才具宏通,高步一时,兴起何、李,厥功甚伟。(《诗薮》)
钱谦益褒扬李东阳而贬斥李、何。
王士祯《池北偶谈》引徐丰厓《诗谈》云:“本朝诗莫盛国初,莫衰宣、正。至弘治,西涯倡之,空同、大复继之,自是作者森起,于今为烈。”王士祯并指出“空同、大复皆及西涯之门”。共拒刘瑾。
正德、嘉靖前期的复古派: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弘治后期步入文坛,主要活动在正德和嘉靖前期。李梦阳嘉靖9年去世,何景明嘉靖前一年去世。嘉靖中期,是前七子影响日用衰竭的时期,所以才有后七子,于嘉靖末、隆庆、万历时期的重倡复古。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第25页。
师古,
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复古诗学能够成为时望所归,还同他们与刘瑾斗争有关。他们数人除了康海外,都与刘瑾阉党展开激烈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气节。王廷相称赞李梦阳的品格云:
空同为人,气高节挺,孤立峻视,不能少缩下时依贵人,又如凤矫能变,人罔不知其为祥,亦罔不骇其异。故再罹颠蹶,卒不能起而大受。(《李空同集序》)
何景明的品格,《明史》本传云:“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光明磊落、坚毅倔强的新的士风,与李东阳之依违阴骘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精神。
诗文复古,代表着一种新的士人精神的成长。
顾璘在《与陈鹤论诗》中追诉明代复古风气的兴起时说:“文盛则运盛,文衰则运衰。”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兴起的复古运动,从李梦阳、何景明的思想动机来说,他们是试图通过复兴汉魏盛唐诗文,来振兴文运,通过振兴文运来端正世风,激励志气,最终达到世运的复古隆盛。这才是复古派的真正目的。至嘉靖年间的皇甫涍,依然期望“复古之全盛,以成国家之弘化”(《因是子乐府序》)。
明代复古诗学和性灵诗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