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侵袭性曲霉病(IA)流行病学
和诊疗面临的挑战
侵袭性曲霉病(IA)概述
侵袭性曲霉病(IA)属于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一种,系指曲霉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的疾病。
IA是一种严治疗启动抗真菌治疗的时机早于目标治疗1
诊断驱动治疗策略的原理是精准和快速的评估侵袭性霉菌病的可能性,只有存在疾病证据 (发热以外)的患者给予治疗3
诊断驱动治疗
目标治疗
经验治疗
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1-3-β-D葡聚糖检测
1.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 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6): 453-459.
3. Aqrawal S,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1;66 Suppl 1: i45–53.
肺部CT是诊断驱动治疗策略中重要的诊断手段4
肺部是侵袭性曲霉病最主要的感染部位,占所有感染部位的80%以上6
高分辨率CT(HRCT)能够显示次级肺小叶水平的病变,因此被认为在病变细节的识别上几乎接近病理学7
肺部CT征象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的最早表现,拟诊、临床诊断或确诊侵袭性曲霉病的首个征象是早期CT扫描新出现的浸润影8
HRCT检查应整合入持续性发热待查患者的管理流程4
在疑似侵袭性霉菌病诊断中,肺部CT检查已被广泛应用3
肺部CT同时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5
3. Aqrawal S,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1;66 Suppl 1: i45–53
4. Morrissey CO. Intern Med J. 2008;38(6b):477-95.
5. de Pauw BE. Clin Infect Dis. 2005;41(9):1251-1253.
6. Steinbach WJ. J Infect. 2012;65(5):453-64.
7. 何礼贤. 临床肺科杂志. 2010;15(1):1-4
8. Weisser M. Clin Infect Dis. 2005;41(8):1143-9
CT的特征和非特征性改变均可提示罹患曲霉感染的可能9
%
%
CT的特征性改变
致密、边界清楚病灶,伴或不伴晕征
空气新月征
空洞形成
CT的非特征性改变
实变
毛玻璃浸润
胸腔积液
非特征性改变的患者中有26例后续复查了肺部CT,%患者变为特征性改变
2003年1月-2009年12月,巴西某转诊癌症研究所的125例侵袭性曲霉病感染病理评估:根据EORTC-MSG诊断标准,分为确诊或临床诊断的侵袭性曲霉感染(对照组,N=83)及非特征性临床或影像学表现的临床诊断侵袭性曲霉感染(病例组,N=42)。后者与前者不同,尽管存在肺浸润,有浸润性曲霉菌感染的表现,但不满足EORTC-MSG的侵袭性曲霉病诊断标准。
9. Nucci M. Clin Infect Dis. 2010 Dec 1;51(11):1273-80.
2017中国指南(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D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CT的特征和非特异性改变均可驱动临床抗真菌治疗2,10
无或非特征性临床或影像学改变
特征性临床或影像学改变(如胸部CT:致密、边界清楚病灶、伴或不伴晕症;空气新月征和空洞形成)
临床、影像学特征
GM/G试验
阴性
阴性或阳性
阴性
阳性
未确定
拟诊
临床诊断
诊断级别
抗真菌治疗
诊断驱动治疗
目标治疗
PCR:聚合酶链反应
1.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 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6): 453-459.
2. 胡炯. 上海医药. 2014;35(9):11-14
10. 胡炯. 中华内科杂志. 2013;52(8):710-7112
宿主因素
阳性
阴性
确诊IFD微生物学标准
早期常规进行CT检查显著缩短IPA诊断时间,降低死亡率11
法国某医院对37名血液病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其中23名组织学证实,另有14名临床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病。该医院在1991年10月以后,对肺部X线检查有浸润表现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全部早期进行肺部CT检查,比较不同诊断策略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8
6
4
2
0
首次诊断IPA的时间(天)
非常规进行CT检查(1991年前)
常规进行CT检查(1991年后)
7天
早期常规进行CT检查
显著缩短IPA的诊断时间
60
50
40
30
20
10
0
因IPA死亡的患者比例(%)
非
血液科IA流行病学和诊疗面临的挑战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