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 案
时间分配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五章 曹操与曹植
第一节 开创一代诗风的曹操
如同在政治、军事上所起的作用一样,在文学上,曹操也是这一个时代开创风气的人物。如果说魏诗是这一段文学史的起点的话,那么曹操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7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7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这种反映现实的方法,有其特殊的优越性。本来,历史就存在着政治军事的重大斗争和普遍的社会状况这样两个方面,而且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后果往往十分显著地影响着社会的普遍状况。曹操以其政治家军事家而兼诗人的特殊身份,具有比一般文士开阔得多的视野和胸襟。历史存在的这样两个方面,正是通过曹操这一特殊身份所决定的视角而得以完整地存在于他的诗中。无怪后世钟惺褒叹曹操诗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
如果说《蒿里行》是对于当时历史的一个特定时刻的正面的全貌的鸟瞰的话,那么《苦寒行》便是当时社会一个区域的侧面的特写,而《却东西门行》重在表达情,运用了比兴手法。
9
描写征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思乡之情十分逼真。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锺惺《古诗归》卷七)
(二)表达政治理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一类诗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质朴的语言直接加以表达的,一种是用含蓄形象的语言不无曲折地加以抒发的。就艺术成就而言,后者远优于前者,但就这一段诗歌史发展的脉络而言,前者十分值得注意。
曹操的〈对酒〉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
如《对酒》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饮酒时高歌,正是太平年代,小吏不闯门。君主贤明,宰相和股肱之臣都忠心贤良。人民礼让,不争吵打官司。耕地三年又九年的收成那么多,粮食堆满粮仓
10
。老者不背着东西
天降润雨,粮食丰收。马在田间驰骋,用粪便来作肥料。当官的都爱他的人民,没有黑暗教导孩子敬爱父兄。犯法不能有重刑。路不拾遗。监狱空虚,节日不断。老人能得到赡养,恩惠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抒发自己政治理想的诗,也有写得诗意盎然的,这就是他的名作《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五章曹操与曹植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