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丢丢的奇遇(qíyù)简介
内容简介乌丢丢是布袋(bù dài)老人的小木偶丧失(sàngshī)的一只小脚丫,为了寻找布袋老人,他去了珍儿的家,得到了一个身体,接着他闯进(chuǎnɡ jìn)了吟痴老人诗人的引导下,他终于明白了珍儿和布袋爷爷的意义和价值。他开始以一种回归的方式去寻找自己的亲情。他在烈火中救出了那只狗和珍儿,大火却燃烧了自己的身体。他在找到布袋爷爷的家时却闻知布袋爷爷因为寻找他而去世。当然,整个书的基调是凄美的忧伤,带有悲剧的意味。这本童话书是诗,是散文,是音乐,更是一本集有多种文学审美元素的童话书。而那些使人能充分体验到人世冷暖与变迁的动人细节,无疑是小说的元素。我相信这样的童话书具有优秀的品质,尽管它是那样稀少,但于我,已经是很大的
抚慰了。
内容提要哲学内涵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就是一首诗,一首哲理的诗。其哲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深刻的儿童哲学。儿童虽然在形体上小于成人,在体质上也弱于成人,却有自己的生命哲学,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独立的人格,有与成人平等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乌丢丢的奇遇》中,金波先生通过叙写吟老带着乌丢丢去寻找布袋爷爷和珍儿,通过叙写吟老对种鸡蛋的女孩芸儿的鼓励与赞许,表现了对儿童生命的重视,对童心的呵护。故事中国古代哲人老子就指出人的生命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纯洁朴素的童心。明代李贽也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儿童文学作品的要义是表现童心,赞美童心,呵护童心。而《乌丢丢的奇遇》几乎每一个文字都洋溢着童心,都表达着作家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二是深刻的爱的哲学。《乌丢丢的奇遇》中还表达了金波先生深沉的爱,书中至少表现了三种爱:一是对母亲的爱。如,书中吟老屡次梦想母亲,还有乌丢丢对布袋爷爷的感情,都表现了对父母亲情的依恋。二是对生活的爱。如,“乌丢丢〞因自己只有一只脚而感到自悲和难过时,吟老对独脚单跳的“乌丢丢〞的鼓励,其实就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再如,蝴蝶迎风寻找蔷薇花就是一种作家对生活的热爱的象征。还有对雕塑家和吹笛少女雕塑的描写,也表达了作家对人与人之间真爱的呼唤。三是《乌丢丢的奇遇》处处表现了作家对儿童的爱。正是这三种爱,构成了金波先生博大感人的爱的哲学,也使得《乌丢丢的奇遇》不仅仅是一个
梦想的文本,还是一个具有厚重生命力量的路标:它标示着生活方向,展示着人性的力量。
艺术创新《乌丢丢的奇遇》在艺术上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梦想诗学的实践。读这部童话,使我想起了法国诗人让。福兰的诗句:在他那永恒的童年的原野诗人单独留连不愿忘记任何点滴在《乌丢丢的奇遇》中,金波先生试图以梦想的方式重新想象童年,以抵抗对过去的遗忘。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岁月老去时,童年的回忆使我们具有细腻的感情,具有诗人波特莱尔在浩淼气氛中那样‘微笑的懊恼’。在这位诗人所体验的‘微笑的懊恼’里,我们似乎已实现了懊恼与抚慰的奇特综合。〞“童年深藏在我们心中,仍在我们心中,永远在我们心中,它是一种心灵状态。〞金波先生的童话,是用梦想创造过去,用梦想触摸童年,而其梦想也就是创造未来,创造新的生命状态。二是跨文体写作诗学的尝试。《乌丢丢的奇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但又是一首婉约温情的抒情诗。它是故事,又以“十四行诗〞连成奇特的“花环〞——故事的十四章,前一章开篇的十四行诗的尾句与后一章开篇的十四行诗的首句是相同的,而尾声的十四行诗又是前十四章的十四行诗的首句组成。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童话〞,它表达了金波先生创作一以贯之的唯美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情韵。正是因为《乌丢丢的奇遇》以上的美学特征,所以其对儿童文学创作有两个方面的美学启示:一是它证明了儿童文学要追求以善为美的精神高度。金波先生一直认为儿童文学要给孩子爱,要让孩子的心灵变得纯洁、善良、美好。王泉根教授在阐述儿童文学的美学内涵时也认为,成人文学以“真〞为美,儿童文学以“善〞为美。《乌丢丢的奇遇》就是实践了儿童文学的“以善为美〞美学原那么
的。二是它昭示童话创作不但要张扬梦想,更要张扬悲悯情怀。《乌丢丢的奇遇》的魅力除了来自梦想、诗意、爱之外,还来自作家深沉的悲悯情怀。悲悯情怀是一种比爱更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情感,它是儿童文学乃至所有艺术生命常青的最正确元素。这是一部优美的童话故事。乌丢丢因为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获得了生命,他珍惜生命的可贵,并懂得用爱滋养生命变得更加鲜活、有趣;爱,也让乌丢丢和老诗人的友情变得神圣。
作者简介金波,1935年7月生
乌丢丢的奇遇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