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大全.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7年清明节手抄报文字资料大全
篇一: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一、我国各省关于清明节的农事谚语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频(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春、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为为清明节气的一个民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只是人们祭祀祖先、
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
亲密自然、催护重生的春天仪式。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
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着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
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此后民间亦相仿效,于这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民俗。原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样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为清明与寒食的日子凑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为为清明节气的一个民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因为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民俗,
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此中国传统节日,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此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
活动在节前后可连续十天左右。节日民俗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祀祖先,早已蔚为民俗。唐朝此后,寒食节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连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荒原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
死分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回去。"宋代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述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
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野外游玩,赏析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岁月,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常不能够任意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时机,故妇女
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高兴,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萌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民俗。人们踏青时随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
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宽泛的民俗。听闻柳枝拥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只是时髦的装饰,并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听闻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
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此后复生,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民俗后传入民间。固然有
着不同样的典故源流,但这些民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愉悦。清明
游玩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民俗以外,还有大批纯属游玩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欢,如连续到现在的牵钩、放风
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流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牵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听闻春秋时,楚国
为了攻击吴国,以牵钩这类运动来增强者民的体质。它主若是以一根
麻绳,两头分为好多小绳,竞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
方各自使劲拉绳,鼓乐齐鸣,两方助威呼叫,喧杂特别。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祖先相信若某人生病可
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
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害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此后,风筝亦
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着《帝京岁时纪胜》记录:“清明扫墓,倾城男女,
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
1
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大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东风倩倩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2-08-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