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结构及原理
讲稿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特点、用途、分类、应用
PLC控制与继电器控制的比较
PLC的硬件组成
PLC的软件组成
PLC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PC(Programmable Controller)可编程序控制器
最初的PLC只具有逻辑控制功能,现在,PLC不仅能进行逻辑控制,在模拟量闭环控制、运动控制、速度控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PLC的产生与发展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提出十条技术指标要求制造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装置。
(1)编程方便,现场可修改程序;
(2)维修方便,采用模块化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5)数据可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6)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竞争;
(7)可直接用115V交流输入;
(8)输出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接触器等;
(9)通用性强,要能扩展;
(10)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可扩展到4KB。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在GM公司汽车生产线上应用成功。
早期的PLC可以描述为:被用于工业级,替代继电控制系统,改变其控制逻辑时,无需大量的重新接线和元件更改,用软件设计代替硬接线,输入输出装置可以与外部传感器、执行器直接连接,结构易于扩展,故障诊断简单,维护方便。
现代PLC都采用微处理器(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或单片机为核心,几乎完全计算机化,各种智能模块不断开发出来,其在工业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广。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987对可编程控制器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进行数字运算的电子系统,,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都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崛起阶段(1969-1975)采用8位微处理
器芯片
成熟阶段(1975-1979)拓展了模拟量控
制功能
通信阶段(1979-1985)拓展了网络通信
功能
加速阶段(1985-现在)CRT显示功能,
开发了DCS、SCADA、FMS、ESD系统等
PLC的发展趋势
未来PLC在规模和功能上将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大型PLC向高速、大容量和高性能方向发展,使其更好地成为工厂自动化系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二是发展简易经济的超小型PLC,采用工业标准总线,增强联网通信功能,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大力开发各种智能模块。
典型的工业控制机(系统)
单片机(SCM) 工业计算机(IPC)
可编程控制器(PLC)
集散控制系(DCS)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PLC的用途与特点
PLC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可靠、方便、通用、价廉。
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PLC硬件:造件精良,电路设计独特,模块结构.
PLC软件:预警系统WDT,自诊断系统.
可编程序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