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宁波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展重点环节逐步加强。
1、素质教育初步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基本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中职学校“双证”制度全面实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人才培养体系渐趋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建立,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2、农村教育逐步加强。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改造农村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全市90%以上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中心成校。启动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基本形成了种类齐全、覆盖广泛的农民培训体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上。
3、教育公平程度日益提高。多元化助学帮困体系基本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二免一补助”政策每年使
万名学生受惠,城区特困、低保家庭子女免费接受12年教育,高校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在公办学校就学人数达到67%。
二、“十一五”期间宁波教育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宁波教育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变化,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宏观发展背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我国经济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将日趋深入,国际化程度将日益提高。针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各种社会资源供给仍然不足的状况,国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发展策略,制订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城市发展特征。“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而要素制约日益严重,急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急需得到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急需全面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我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教育的优质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增加教育供给种类,丰富教育供给形式,提高教育供给水平,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宁波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教育发展形势。当今世界各国对教育高度关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空前重视教育事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教育事业已进入体制转变、内容更新、模式转换的新时期,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受到普遍关注。我市教育在前一轮发展中规模得以扩大、基础得以稳实,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服务水平不高、农村教育力量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教育体系还有薄弱环节,素质教育还未根本突破。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非理性评价倾向未有根本改变,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还不够理想;教育发展仍然受到经费保障能力不强、学校建设用地紧张等因素的制约。宁波教育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克服不利影响,正确选择发展策略。
三、“十一五”期间宁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重的发展理念,落实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基本战略,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和发展,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两大功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满意程度。着力于教育的优先规划、优先建设、优先投入;着力于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协调发展;着力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硬件建设为主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从封闭办学模式向开放办学模式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二)奋斗目标。到2010年,构建起保障能力较强、优质资源丰富、教育质量过硬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构建起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学习服务等功能齐备的服务型教育体系,全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实现教育优质化、国际化、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市,为适龄儿童青少年
“读好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效服务。
教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教育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和全国前列,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学前三年至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城乡教育相对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
教育体系形成新的格局。学前教育规模稳定、管理规范、质量提高,托幼一体化基本形成。九年
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