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鉴赏价值,其中蕴含着优美的诗情画意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处境不同,往往难以领悟其中的深邃,教师囿于任务,只为教学而教,抑或词不达意境,术家朱宣咸的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让学生体会诗词中描绘的优美画面,结合具体的画面,感受作者笔下晚春的小池景色,荷叶刚刚出水,一只蜻蜓立在了上面,通过“才露”和“早立”将蜻蜓和荷叶相互依偎的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跟随教师的脚步走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感受诗词的宁静之美、和谐之美。
二、分析处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也是小学生应该重点鉴赏和感悟的内容,然而由于古诗词中的语言比较精练,作者常常将自己的情感、抱负和想法寄托于诗词中的情境、意象之中,并且与学生日常交际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为学生的诗词鉴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鉴赏困惑,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设置一些鉴赏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分析诗人所处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诗人的处境中进行诗词的鉴赏,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热情,活跃鉴赏氛围,领悟诗人的情感。
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教学为例,诗词以九月九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四句诗词,将重阳的习俗和思念亲人的情感融入诗词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不足,很难理解和体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王维作诗时的环境进行分析:王维作这首诗时只有17岁,为了功名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孤独地漂泊,因为作者的老家是蒲州(现在的山西永济附近),位于华山之东,所以作者将家乡的亲朋亲切地称为山东兄弟。在交代完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背景之中,从诗词创作的环境和作者的处境来进行诗词情感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感到孤独,想念亲人,谁来说一说?
生1:有次我生病了,爸爸出差了,那天晚上我和妈妈在家里,我感到非常想念爸爸。
生2:在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晚上加班还没有回来,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过生日。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想一想,王维在重阳节独自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不能和家人、兄弟团聚,他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非常想念故乡的亲人,感到非常孤独。
师:非常好,因此,作者作了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詩,在第一句就用了“独”和“异”,将自己在他乡的情感凸显出来,大家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哪些情感?
生1:在他乡一切那么陌生,包括人和事,语言、习惯等,因此作者在诗中深深体现出了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生2:一个“独”字将作者孤独、孑然一身的处境细致地描绘出来,凸显出家乡的温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生3:“异乡”“异客”将作者的情感质朴地表达出来,让人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异乡犹如一叶浮萍的情感,尤其是“佳节”团聚时刻,大家在欢聚,只有作者一个人过节,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司棋夸克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