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格托的变迁.doc犹太格托的变迁
格托(Ghetto)基本的内涵就是隔离区,是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少数族裔的聚居区,指的是城市中的一条街或一个街区,分出来作为强迫少数族裔居住的法定地区,有犹太格托、黑人格托等,华人在海外的聚居地一般被称为是唐人街。这些聚居区虽然有共性,都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少数族裔居住地,但却又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对犹太格托而言,它与黑人格托、唐人街在本质属性上是不同的,在黑人格托和唐人街中,黑人和华人都具有自身的民族之根和文化归属,是从母体文化飞散到异质文化中的“文化飞地”。但是犹太格托却是犹太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是确保自身犹太民族属性的“文化栅栏”,是犹太文化得以传承的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这是犹太人特殊的历史遭遇决定的,早在公元1世纪,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就进入了“大流散”时期,他们失去了地理区域的共同体,“大流散,小集中”成为犹太民族唯一的生存方式,“大流散”是指犹太民族失去了民族生存必需的地理空间,只能借居在其他民族的地域之中;“小集中”是指犹太人形成了以格托为载体的文化存在方式,保存本民族的民族品性,并且久而久之格托生活又对犹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更加强了犹太民族的内敛性。残酷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得犹太民族“紧缩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刺猬”。
犹太人在北美大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北美殖民地宽松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后来美国成为拥有犹太人最多的国家。犹太人在美国的早期生活,习惯性地聚居在一起,于是在美国的东部和中部出现了很多犹太格托,并且大多是在城市地区。虽然犹太人在美国遭受到的宗教和政治上的迫害较之欧洲要少很多,而且犹太格托也较为自由,没有围墙等有形的限制,但是犹太人基本上还是避免与其他移民群体和主流群体打交道,他们仍旧用熟悉的意第绪语交谈,遵循传统的家庭和宗教生活模式,可以从同乡那里买到民族食品。因此在有形的格托隔绝之墙弱化后,他们仍自觉地把自己封闭在格托内部,甚至仍想有朝一日能回到欧洲的犹太村庄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巴?辛格是从波兰移民美国的犹太人,他执着地用犹太民族语言意第绪语创作,他虽然身在美国,但是却回望东欧,他虽然活在当下,却凝视历史。辛格常常讲述犹太人在东欧的生活旧事,犹太人的传统节日、犹太人遭受的屠杀等。他曾说:
“我要在犹太后代,那些在美国出生、生活在已经被同化的犹太家庭之中的孩子们,和古老而久远的犹太历史之间架一座桥梁。换言之,我希望通过我的小说,让他们知道在同化之前,犹太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及同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作为犹太后代,他们应该知道这一点。”
犹太人初到美国后的职业多为小手工业者,如小商贩、裁缝、锁匠、皮匠、理发师等。虽然说很多犹太人成为成功的商人,但是犹太格托内却还是贫困的,那里生活着一群犹太小人物。伯纳德?马拉默德以他独特的忧伤笔调书写美国犹太格托内的芸芸众生,他刻画了格托内长年受苦受难而又默默忍受生活煎熬的犹太人,如小店主、杂役、鞋匠、裁缝等,这些人似乎就是犹太民族历史的化身,生来就遭噩梦缠身,处处受人白眼。但是他们在人生的磨难中学会并发扬了忍耐和牺牲的精神,因此其生活环境也许依然故我,在精神上他们却能够超越环境,最终获得一种解脱。此外,他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
“美国”元素,非犹太人异教徒的形象随处可见,并且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出现,这些非犹太人和犹太人一样经历了
犹太格托的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