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的演变
——教派分化的角度
从教派分化的角度看犹太教的演变
一、什么是犹太教
二、犹太教概况
三、犹太教的起源与创立
四、犹太教的发展与演变
一、什么是犹太教?
尽管今天世界范围的人们将犹太人的宗教,或信仰体系统称之为“犹太教”,可是在犹太人的母语——希伯来语中却没有“宗教”一词。在犹太人看来,我们称之为“犹太教”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生活之道——由一系列专门规范犹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法律构成的道而已。
英语中最常用的、表达犹太人宗教信仰的词是“Judaism”,其在希伯来语中的基本含义为“犹太人的一切”,既指代信仰,更指代犹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犹太教信徒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们“信”什么,而是他们“做”什么(即如何行),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以什么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和生活。
由此可见,犹太信仰的内涵远不止是宗教的含义,反映的是一种民族意识,是由历史、语言、文学、国家、文化及共同命运所维系的民族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化或文明。
有鉴于此,犹太教代表着一个拥有共同身份、共同归属感、共同根源与血统、共同使命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全部。因此很多犹太人认为犹太教中的种种具体的法律、制度、组织、礼拜、祷告、研习、捐赠、饮食法、习俗等远比抽象的宗教信仰和神学思辨更为重要,也更接近宗教的本质。
所以,犹太教与基督教相比,更是“因行称义”。
二、犹太教概况
犹太教的标志
犹太教的信仰
犹太教的经典
犹太教的仪礼
犹太教的节日
犹太教的教规
犹太人的服饰
犹太教的标志
烛台
大卫盾
犹太人的信仰
。
。
《圣经》外,认为律法书代表了神的旨意,集中体现在摩
西十戒中:第一,除了上帝雅赫维外,不信别的神;第二,不敬拜或
雕刻偶像;第三,不可妄称主神的名字;第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
第五,要孝敬父母;第六,不可杀人;第七,不可奸淫;第八,不可
偷盗;第九,不可作假证;第十,不可贪恋他人所有的一切。
。
犹太教的经典1、《塔纳赫》
《塔纳赫》,是犹太教正统版本的《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教是第一部重要典籍,后来的基督教称之为“希伯来圣经”或是“旧约圣经”。但犹太人不愿意被称作“旧约”,而更愿意将其称为“塔纳赫”(Tanach,即希伯来语圣经之意)。《塔纳赫》包括三个部分:
法律书:也成为“摩西五经”,包括圣经前五卷:《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这五卷经书被认为是犹太教中最神圣的经典,是上帝所晓谕的律法戒条,犹太人把它们称为《托拉》。
“先知书”:共八卷,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十二小先知书》。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期,内容主要是以色列人中一些重要的先知们的言行。它们记载了以色列民族兴衰的历史,所以又称“历史书”。
“圣录”,又称“圣文集”,由《诗篇》、《箴言》、《约伯记》、《雅歌》、《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等十一卷组成。在整部《圣经》中,这一部分成书最晚,大约在公元90年才最后确定。它们反应了古犹太人的智慧、伦理观念、生活习俗。
2、《塔木德》
《塔木德》是犹太教口传法律汇编,是犹太教中仅次于《圣经》的另一部主要经典。它的原意为“学录了数百年间(1世纪—5世纪)许多位拉比关于法律的谈话、讨论和辩论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
《密西拿》:拉比犹太教时代,在成文经典之外又发展出了大量的“口传法规”。3世纪初,这些“口传法规”被汇集起来编成了《密西拿》(意为重新阐释)。
《革马拉》:是对《密西拿》的考证、评注和增补。分为两部,分别由巴勒斯坦拉比们(4世纪)和巴比伦拉比们(5世纪)编纂而成。
因此,相同的《密西拿》分别加上不同的《革马拉》,就形成了两套《塔木德》:《巴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后世犹太教徒们研习的主要是《巴比伦塔木德》。
3、《米德拉西》
《米德拉西》,是与《塔木德》具有相似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历代拉比对《圣经》释义的汇编。“米德拉西”一词希伯来语中意为“解释、阐述”,这里指的是对《圣经》的释义。它按《圣经》的各卷顺序,对该卷经文进行通俗的讲解和阐释。约在6—10世纪间形成,一般附在《塔木德》之中。《米德拉西》也分为两种:
《哈拉卡》:讲解律法、教义、礼仪的部分。
《哈加达》:讲述经文的故事、寓言和传奇的部分。
《米德拉西》是犹太教的通俗性典籍,犹太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米德拉西》,通过它了解犹太教传统和其他经典。
犹太教的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