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魏公子列传》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战国四公子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xǐ)的弟弟,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信陵,地名。他与齐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明茅坤: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有人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时代背景: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写作背景:
预习检测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执辔
俾倪
士无贤不肖
掌握下列字注音、意义
侯生摄敝衣冠
公子往,数请之
冠盖相属
约车骑百余乘
研读第一段
关键词句
史记魏公子列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