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抗生素
钟群
青霉素类抗菌药概要
1
天然的青霉素类及代表药
2
半合成的青霉素类及代表药
3
CONTENTS
LOREM
01
青霉素类抗菌药概要
青霉素类分子结构
R
CO
NH
CH
3
CH
3
O
COOH
H
C
N
N
S
H
C
C
青霉素的基本结构是由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及侧链组成。
O
R-C-
β-内酰胺环
噻唑环
侧链
6-APA
1
2
3
4
5
6
7
主要结构特点
母核结构—青酶烷酸(双环结构)
(β-内酰胺环并氢化噻唑环)
其中β-内酰胺环为维持抗菌活性的最基本结构。
二环的张力都比较大,其稳定性极差,易受到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β-内酰胺环破裂,导致青霉素失效并产生致敏物。由于临床上抗菌的需要,人们对侧链上的R经结构改造接上不同的基团,形成各种性能更好的半合成青霉素。
抗菌作用机制
(1)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细胞壁的粘肽合成受阻→→细菌细胞壁缺损→→大量的水分涌进细菌体内→→细菌肿胀、破裂、死亡
(2)触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①对人体毒性低
②对G+菌的作用强,对G-菌的作用弱
③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④不宜与速效抑菌剂合用
作用特点
黏肽
膜间隙
细胞膜
外膜
黏肽
膜间隙
细胞膜
G+菌
G-菌
耐药机制
(一)产生水解酶——最常见的机制
‐内酰胺酶使‐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
(二)酶与药物牢固结合——牵制机制
(三)靶位结构改变
(四)改变菌膜通透性
(五)增加药物外排
(六) 缺乏自溶酶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脑水肿、喉头水肿、淋巴结肿大、短暂性蛋白尿、药物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2、中枢神经系统
大剂量青霉素进入脑脊液,可引起反射亢进、神经错乱、惊厥、昏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等“青霉素脑病”症状,易与某些疾病的症状混淆而误认为病情加重,应引起注意和鉴别。
3、造血系统
静滴大剂量青霉素可致白细胞减少症。当大剂量应用12-14天后,应对白细胞及分类计数进行密切监测。大剂量青霉素还可扰乱凝血机制,造成大出血。
4、胃肠道不适
口服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时会导致患者产生舌炎、胃炎、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而全身给药时也可能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
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抗生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