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老庄道学中生命意蕴的美学解读
院 系 人文学院 人文系 一种本真的,固有的,天然的样态和秩序,代表一种无为的境界,道家以此意义上的自然为本,从根本上讲是提倡一种天然本真、自然无为的生存方式,使人的生命能符合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将道赋予了创造生命的意义,道生万物是根底,而其最终目的,其终极关心是宇宙起源,而在于人的生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生命是存在敬畏心的,而老庄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创生者,其目的在于把永恒的生命化为人的本性,把人同于道,同于自然,使人的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而庄子是这样答复生命之于道这一必须面对且无可回避的问题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是庄子在?大宗师?里论道的语句,从中也可以看出庄子对与人生的一种超脱的认识,大宗师篇主旨在于写真人体道的境界。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宇宙为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之生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大宗师的主题思想。如果说,整部?庄子?是一首气势雄浑、神奇瑰丽的生命交响曲,那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段话就是其梦幻般的主旋律。属文虽短,却微言大义。
庄子的“相忘于江湖〞,其本质是论道的。死生有命,日夜由天,这是人所不能干预的。而且万物都不能例外。因此圣人任由天道支配,把人生,毁誉看破。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既乐于生,也乐于死。?菜根谭?里关于人生的问题也讲到了:
“看的破,认的真。〞我想这与庄子的“相忘于江湖〞理论有契合。很多问题我们都要看的破,也要能认的真。在?大宗师?里,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所以说,鱼游于江湖之中就忘记一切而悠悠哉哉,人游于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遥自适。
做一个相忘于江湖的人,就像鱼儿在水里却不知道水对它的意义一样。相忘吧,彼此都不要记起。相忘吧,即使再见面,也形同陌路。这样一种状态,是鱼儿本初的状态,也是人类本初的状态。一百年前,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一百年后,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我们还是彼此陌路。就这样消失在江湖中,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消失在自我的深渊中。自我慰藉。这才是自我的救赎,才是灵魂的超越。这种大道的体验才是庄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处于江湖之中, 优游深水, 自得其性,虽无患难与共的美誉, 却可生命无虞, 自由自在。庄子这里表达的, 是对个人生命价值的关心,是对生命本体的把握,是对自由的追问,是对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的探索。所谓“忘〞就是摒弃,忘却。它指向一种更高层的精神境界。为了心中的江湖,为了自由的超越,为了体验大自然的道,我们应该相忘,去寻找各自的自由,寻找大自然最本真的东西。它使人在苦难中依然看到生的希望,在干涸的江湖里依然寻得到审美的快乐、自由的天地和“葆真〞的灵魂,从而更好地珍爱人生、创造人生、完美人生。“相忘于江湖〞的目的,正在于在“无限舍弃〞一切身外、身内的“物累〞之后让生命的甘泉永注江湖,喷涌江湖,让它永远成为人类诗意的栖居之所。这是庄子对道与生命关系的自己的答复。
〔二〕个体生命的外识:“美〞“丑〞之辩
何谓美?何谓丑?“美〞和“丑〞是生命流程所面对的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作为具有独立自主意见的人,在其社会生活中,根据客观现象,结合自身学识、修养、好恶会形成各自独特的审美观。但究其审美观的思想源头,无疑是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
“万事万物以“形〞为体,“形〞是万物存在的感性形态,是事物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的外在形式,庄子认为“万物以形相生〞,万物就依各自的“形〞存在、繁衍。“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庄子· 那么阳?〕,庄子认为:形是事物表现出来的外貌、形态、声音、色彩等。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视而可见〞、“听而可闻〞。因此,形、象、声、色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和经验把握万物的根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的物象能使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得到某种感官的愉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形成了生命观照外物的最为根本的审美模式。
〞 [3]()
在老子的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奴隶主贵族享受的,老子对他们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报以极大的不满,因此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认态度,他说:“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丑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老庄美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