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的流程如下:
1准备工作
(1)人员组织成立项目组,任命项目负责和技术负责人、质检人员,根据项目情况配备作业人员,明确职责分工。
(2)软、硬件准备建库需要使用的软件平台、数据采接边,在限差内的以大比例尺的图形和属性要素为接边和匹配依据,在限差外的不接边。
6拓扑检查与图斑文件的建立
除线状地物外,行政区划、权属区、图斑界线应该完全闭合,都不允许有悬挂弧段,因此在隐藏线状地物之后显示出的其他拓扑错误必须全部纠正。
(1)线要素拓扑检查:消除线打折和自相交现象、微短线;
分离出不参与构图斑的线状地物,将剩余的线文件线转弧;
拓扑检查消除悬挂弧段。
拓扑处理建立图斑。
7属性数据录入
属性输入的方法有多种:
(1)可以在空间数据输入完成后,进行属性数据的输入;
(2)可以在空间数据数字化或矢量化的过程中赋值;
人工编辑,使用一些分析方法进行自动赋值。
利用外挂数据库,通过关键字段进行属性挂接。
目前土地利用建库都是与外业更新调查同步进行,且在外业调查时,大多属性数据都记录在工作底图上,表格内记录的内容较少,因此属性数据的录入一般采用如下方法和步骤:
(1)在矢量化空间数据时建立各线要素层和点要素层的的属性结构;
(2)在矢量化的同时录入点线的属性
对于可以统一赋值的属性,利用命令统一赋值,尽量减少工作量;
图斑的属性是在拓扑检查和多边形建立后,录入的。
各要素属性结构见建库规范。
8投影转换
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数据投影方式采用
3度分带的高斯投影,其中当行政区域跨过两个3度带时需平移中央经线,以取得3度分带的高斯投影。如果数据源的投影方式与要求不吻合,则需要进行投影转换。目前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都提供了相应的投影转换程序。
9数据综合编辑
(1)数据拼接与分层
由于前面的工作都是在分幅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数据入库之前,要对整个辖区的所有图幅数据(点、线、面数据)进行拼接,并按照建库规范的要求形成行政辖区、权属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行政界线、地类界线、注记等层文件。
(2)数据检查与修改
为了保证入库数据的正确,入库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数据检查,以便发现和纠正错误。检查的内容包括图形和属性,检查的方法可采用屏幕和输出检查图两种方法。
10数据库的建立
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将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建成数据库实体。库体内容包括数据字典、数据索引和分层数据。
(1)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的生成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的各个表的所有属性字段的名称、字段值、数据描述的定义。建立数据字典的目的是保证数据的规范性、高效性和可维护性,方便数据管理。
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土地分类、行政及权属代码、权属性质等。
数据索引是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的空间索引,目的是为了提高
数据检索的效率。数据索引可分为图幅索引和行政区索引,以方便对
各个图幅内数据的检索和对各个行政区划单元的数据检索。
(2)数据入库
通过入库处理,将分层数据导入到目标数据库中。
数据的融合检查为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进行系统与数据的融合检查。包括数据正确性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属性相关性检查。
11数据库试运行
系统功能性测试、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流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