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诊治
青岛市市立医院呼吸科
栾念旭
第一页,共七十六页。
定义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不伴高 PaO2<30mmHg:神志丧失、昏迷
PaO2<20mmHg:不可逆性脑细胞损伤
导致扩脑血管,血流量增加—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升高—脑组织和脑血管受压—血流量减少
第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
缺氧可通过颈动脉体、主动脉和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增加通气量
FiO2:12%~14%,通气量无明显变化
FiO2:10%,
FiO2:5%,通气量增加3倍
急性缺氧,PO2<30mmHg,抑制呼吸中枢
第二十页,共七十六页。
:
表现:增加心率和脉搏心输出量,升高血压
FiO2=15%,心率即加快;FiO2=8%,心率快一倍
SaO2>90%,---PO2>60mmHg; SaO2=83%,开始增加; SaO2=75%,增加1倍
急性缺氧:心律失常,室颤—停搏
慢性缺氧:肺动脉收缩和肺循环增加—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肝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原
肾脏-红细胞生成因子
骨髓生成红细胞
血液粘稠度
肺循环阻力
加重肺循环和右心负担
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轻中度缺氧:谷丙转氨酶升高;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钠和尿排量增加
重度缺氧:肝细胞坏死;PaO2<40mmHg,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受抑制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二氧化碳潴留
:
pH=PK+log〔HCO3/×PCO2〕
呼吸排出二氧化碳
肾脏使HCO3-:PaCO2=20:1
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
直接抑制大脑皮层,降低皮质兴奋性
刺激皮质下层,间接兴奋皮质
抑制皮质下层,处于麻醉状态
第二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通气反响中,颈动脉体占1/3〔快〕,延髓占2/3〔慢〕
通气量的变化受二氧化碳对颈动脉体和延髓的刺激
%---开始兴奋;10%--抑制
第二十六页,共七十六页。
松弛血管平滑肌,同时刺激交感神经、收缩血管平滑肌,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
刺激呼吸中枢—吸气—胸腔负压增加,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CO2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有分布性差异:表浅毛细血管和静脉大多扩张;局部内脏血管大多是收缩
第二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CO2轻度潴留: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尿量
PaCO2﹥65mmHg,肾血流量、尿量和尿钠明显减少、HCO3-再吸收增加
第二十八页,共七十六页。
分类: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呼衰:患者既往无呼吸道疾病,由于突发因素,抑制呼吸、或呼吸功能突然衰竭,如ARDS。
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道疾病,如COPD、重度肺结核、肺弥漫性纤维化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氧或二氧化化碳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
慢性呼衰急性发作:慢性呼衰患者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那么发生失代偿,出现严重缺O2、CO2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
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按血气变化分类:
Ⅰ型呼衰:主要是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血气分析表现为单纯PaO2<60mmHg。
Ⅱ型呼衰:主要是肺泡通气缺乏,血气分析表现为PaO2<60mmHg,及PaCO2>50mmHg。
第三十页,共七十六页。
按病变部位分类:
分为周围型及
中枢型呼衰。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临床表现
除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发性疾病病症外,主要是缺氧和CO2潴留所引起征象,但它们往往相互混杂,难以明确区分。
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呼吸困难:是临床最早出现的病症,表现为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呼吸费力伴呼吸延长;开展为前快—呼吸抑制。
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当血液中复原型血红蛋白(Hb)绝对值超过50g/L时,一般发绀就比较明显。但当贫血时,Hb浓度明显下降,即使明显缺氧也不出现发绀。
外周型发绀:休克—末梢循环障碍
中央型发绀:SaO2下降导致的发紺
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其病症轻重与缺氧、CO2潴留的程度、机体的适应和代偿均有密切关系。急性严重缺氧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和抽搐等,而慢性缺氧和CO2潴留,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病症。
注意:兴奋状态时,忌用镇静或催眠药
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呼吸衰竭的诊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