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穴位介绍
每个人都有361个经穴和48个常用奇穴。针灸、推拿及刮痧、点穴都是通过刺激穴位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熟练地掌握穴位的定位,至关重要。一个合格的气血通临床专家必须通过学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定位方法。为了满足广大气血通爱好者的节,于肘关节前面隆起肌腱(即肱二头肌
尺泽
定位:垂手仰掌,微屈肘关节,于肘关节前面隆起肌腱(即肱二头肌)
的外侧缘处取穴。
鱼际
定位:侧掌,于第一掌骨中点之手背皮肤与手掌皮肤交界处取穴
阳陵泉
定位:正坐屈膝,在小腿外侧上部,于膝关节外下方一骨性突起(即腓骨头)的前下方取穴。
太冲
定位:在足背部,。
曲池
定位:屈肘关节成直角,于肘横纹与肘关节外侧骨性突起(即肱骨外上*)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合谷
定位拇指、食指张开,以一首拇指的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虎口上,于拇指指尖下取穴。
内廷
定位:在足背部,于第2、3趾间的缝纹端处取穴
外关定位在前臂侧面,于手腕背侧横纹向上,用拇指比二横指,前臂内桡、尺两骨之间取穴。
支沟
定位在前臂背侧面,于外关穴向上,用拇指比一横指处取穴
耳尖定位:将耳廓向前对折,于耳郭上端的顶端处取穴。
八邪
定位在手背部,于第1——5指间的缝纹端处取穴
八风
定位在足背部,于第1——5趾间的缝纹端处取穴
理气穴
理气穴是指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胸肋胀痛
黄疸、胃痛、呃逆、吐酸、呕吐、短气、太息等。常用的理气穴有:
中、期门、日月以治胸肋、胀痛为主,章门以治胃痛、肋痛为主,肝俞以治肋痛、黄疸为主。
定位在胸部,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穴。
期门
定位在胸部,于乳头直下2肋凹陷处取穴。
日月
定位在胸部,于乳头直下3肋凹陷处取穴。
章门
定位在侧腹部,垂肩肘,于肘尖下侧腹处取穴。
肝俞
定位在背部,于第九胸椎突下(即大椎穴下9个棘突),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比二横指处取穴。
理血穴
理血穴是指具有活血化瘀、养血止血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尽、崩漏、咯血、吐血、便血、瘙痒等。常用的理血穴有:太渊、膈俞、次髎、血海、三阴交、隐白均以调经血为主。
太渊定位手掌向上,于掌后腕关节横纹外侧端,动脉搏动处取穴(如针刺应用于动脉外侧刺入)。
膈俞
定位在背部,于第7胸椎棘突下(即大椎穴下7个棘突),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比二横指处取穴。
次髎定位:俯卧位,在腰骶部两凹陷处连线上,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比一横指处取穴(即第2骶后孔)。
血海定位屈膝关节呈直角,医者以右手掌按在患者左腿膝盖上,掌心对准髌骨中央,于拇指尖处取穴(取右血海穴则用左手量取)。
三阴交
定位小腿内侧面下部,自踝关节内侧骨性突起(即内踝)高点处向上用除拇指以外的四指比四横指处取穴。
隐白
定位:左背部,于拇趾内侧趾甲角处取穴。
调肠穴
调肠穴是指具有通便止泻、调理胃肠左右的穴位,用于治疗便秘、泄
泻、痢疾等病症。常用的调肠穴有:天枢、大肠俞。此二穴既能通便,
又能止泻,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天枢定位:在腹部,自乳头向下作垂直线与脐水平线之交点,于该交点与脐连线之中点处取穴,或自脐部向左右两侧用大拇指比二横指处取穴。
大肠俞定位在腰部,在两侧骨客骨最高点的连线上,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比二横指处取穴。
安神穴安神穴是指具有安定神智、宁心除烦左右的穴位,用于治疗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心急怔忡、失眠多梦等。常用的安神穴有:神门、内关心俞、风池。
神门
定位:在前臂掌侧,掌心向上,于
关节横纹内侧端取穴。
内关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关节横纹向上用拇指比二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处取穴。
心俞
定位:在背部,于第五胸椎棘突下(即大椎穴下5个棘突),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比二横指处取穴。
止痛穴
止痛穴是指具有通经活络、镇静止痛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全身各部疼痛疾病证。根据痛疼部位不同,止痛穴又可分为:治头痛穴——印堂、风池、太阳(后两穴见前述),治牙痛——下关、颊车、合谷、内庭(后两穴见前述),治落枕穴——落枕穴,治颈项强痛——风府、风池(此两穴见前述),治肩背痛穴——肩井、天宗、大椎(此穴见前述),治腰痛穴——腰痛点、委中、承山,治胃痛穴——梁丘、内关(此穴见前述)、足三里(此穴见后述),治胆囊炎穴——胆囊穴,治阑尾炎穴——阑尾穴,治痛经穴——中极、三阴交(此穴见前述).
止痛穴
定位:在面部,于两眉毛内侧端(即眉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下关定位:在耳前面部,闭口,自耳孔前方骨性突起(即耳屏)向前用拇指比一横指处,或于下颌骨之前、颧弓之下凹陷处取穴。
颊车
定
特效穴位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