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
第五章城市供水设施建设
民国时期,益阳城生产生活用水,主要靠肩挑手提直接取用资江水。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起,市达人袜厂等一些单位开始在资江边安装水泵从资江抽水,直接供生产、生活使用。1963年,中共益阳地委行政科建成益阳自来水厂,为地委机关及其周围少数单位、居民供水,日供水能力500吨,供水管道长1200米。1966年益阳自来水厂移交给益阳市,1968年建成三圣殿水泵房和西门口水塔,日供水能力为5000吨,资江以北城区开始使用自来水。1973年成立益阳市自来水公司。1963~1975年,城区供水能力很小,自来水普及率很低。1975年建成日产水3万吨的会龙山水厂,完成桃花仑水厂扩建,形成日供水8000吨的能力,建成经资江一桥过资江的自来水管道。至1977年,,,城区自来水普及率仍低于50%,自来水水质合格率为88%。改革开放后,加大了城区供水设施建设,1983年和1988年先后2次扩建桃花仑水厂、1985年和1987年先后2次扩建会龙山水厂,1993年完成三水厂新建第一期工程,1983年7月铺设第一条从江底过资江的供水干管,逐步扩大、完善了供水管网,至1993年末,城区日供水能力达23万吨,供水干管长125千米,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7%,城区供水已供大于求,1978~%以上。益阳地改市以后,中心城区的供水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1998年再次扩建会龙山水厂,2001年完成三水厂新建二期工程;完成了四水厂的前期准备工作、建设用地的征用拆迁安置工作和“三通一平”; 及时为城市新区建设供水管网,进一步完善旧城区供水管网,共新建、(其中,1996年铺设第二条从江底过资江的供水干管,2000年沿319国道铺设15公里长的供水干道至沧水铺,),在东部新区新建了日供水能力为 10 万吨的东部新区供水加压站,并采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建立起具有的现代化供水调度指挥管理系统。至2011年,中心城区日供水能力达36万吨,能满足中心城区供水需要还有富余,公司供水管网总长 372 公里,自来水普及率100%,从1991年起自来水水质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1963~2011年益阳市中心城区历年供水情况见表5-0-1。
表5-0-1:
益阳市中心城区历年供水情况表
年份
供水量
(万吨)
供水干管长度(千米)
销售量
(万吨)
自来水普及率(%)
水质合格率(%)
备注
1963
<5
1965
<5
1977
35
780
1993
1994
20
125
3300
97
2001
36
205
2606
98
2011
36
372
3079
100
第一节 1950~1963年城市供水概况
民国时期,益阳城区生产生活用水,主要靠肩挑手提直接取用资江水,一部分靠人工直接取用城区湖、塘、沟水,只有个别地方使用井水。若遇洪水季节,水混浊,多采用静置法或放少许明矾搅拌使其澄清。是时,城区还有不少人以从资江桃水出卖水为业,自己不愿下河挑水的家庭、商店或缺劳动力的居民,买河水使用。每担水卖价1~5分。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益阳城区生产生活用水情况无根本改变,仍主要靠肩挑手提直接取用资江水。较大的企业、单位雇专人从资江挑水;还有以从资江河里挑水出卖为业的人;个别地方用井水,市三中等单位的深井备有辘轳提水。
当时,沿江居民及江上往来船只,将垃圾、粪便等废弃物倒入江中,污染资江水域。为净化水质,居民将江水挑回家后,多用明矾放入水中,待水中杂质沉淀后再用。为保持水源清洁,市人民政府组织宣传,禁止将粪尿、垃圾等污物倾倒至河中,还修建和设置了饮用水专用码头。1952年,市人民政府在城区居民主要挑水码头,放置13块回字型木排,×,以拦截污物,改善用水质量。1953年后,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各街道办事处给居民住户分发漂白粉,用于饮用水消毒。
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起,市达人袜厂、资阳织布厂、益阳师范等一些单位开始在江边安装水泵从资江抽水,直接供生产、生活使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机关、学校、公司等单位用水量增加,在资江边安装水泵抽水的单位越来越多。使用井水的单位也陆续安装水泵从井中抽水。至1963年,城区直接使用单位自安水泵抽的河水、井水的居民人数约占城区总人口的10%。
第二节中心城区水厂建设
一、1963-1965年城区水厂建设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五章《城市供水设施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