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儿童诗
一、儿童诗的含义
1、定义:为儿童创作的,以优美的韵律和凝练的语言抒写儿童情趣和心声并与儿童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诗。
2、与儿歌比较:
儿 歌:歌,吟唱。
儿童诗:诗,吟诵。
二、儿童诗的艺展期
22
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
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23
一、语音的发展
获得语音的不同观点:音位、掌握区别性特征、学习词
语音发展到一定时候,儿童获得把听觉模式转换成自己发音的方法,一般称语音规则(语音过程) 。
儿童运用这些规则把复杂的单词简化到自己可以发出的水平,由此产生许多发音的错误。
24
儿童语音的发展就是这些简化过程的逐渐减少,直至说出的单词与原型相符。
规则有两类:改变(替代、同化、删除),选择(避免发某个音和倾向发某个音)
25
二、语义的发展
26
1.普通名词
婴儿最初的单词通常是他们熟悉的食物的名称。
大致出生10至13个月,产生最早的单词。
18个月起词汇量骤然增长,即“命名骤增”。
6岁词汇量大约10,000个。
27
词的扩张和缩小在2-6岁儿童中普遍
词的扩张:在儿童早期理解词的意义时,儿童不仅称狗为狗,而且会把牛、马、羊、猪等能走的四足动物都称为“狗”。再如,有的儿童看月亮是圆的,会把窗户上或墙上的圆形图案、圆的饼等圆东西也都叫月亮。
词的缩小:但此时的儿童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桌子”一词单指自己家里的方桌,“爸爸”则仅指自己的爸爸;再如,把“狗”和“猫”称为“动物”而不承认蝴蝶也属于“动物”等现象。
28
对产生扩张原因的解释:
克拉克提出了语义特征假设,认为儿童最初学习词时不是一下子掌握所有特征,儿童并不知道成人关于这个词的全部含义,而是把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就出现了词的使用范围扩张。
斯劳宾则认为,主要是由于当时在儿童的主动词汇中尚无“马”和“羊”等词,而这些动物都有类似于狗的地方,因而临时借用已知的词来称呼。
29
使用范围缩小原因的解释
产生使用范围缩小现象的原因是儿童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适当的抽象概括水平。
30
说出的词和理解的词
外延扩大说明了语言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即语言产生(儿童使用的词)和语言理解(儿童理解的词)之间的区别。儿童说出的词的外延扩大现象比他们理解中所出现的外延扩大现象要多得多。
在各个年龄,语言理解都先于语言产生。如果我们只注意他们说出了什么,而不关心他们理解了什么,就会低估他们的语言能力。
31
2.形容词
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
(1)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儿童最早使用的是描述物体特征的形容词。其中颜色词出现较早,但各种颜色词不同时出现,其顺序:红;黑、白、绿、黄;蓝;紫、灰;棕。
32
其次使用的是描述味觉、温度觉和机体觉的形容词。
接着使用的是描述动作和人体外形的词。
最迟使用的是描述情感及个性品质的词和描述事件情境的词
33
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
(2)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3)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
(4)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34
3.时间词
对于时间阶段的词,3至6岁儿童首先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然后向更小的阶段如上午、下午、晚上、上午几时,以及更大的阶段如今年、去年、明年逐步发展,到6岁已全部掌握。
35
对于时间次序的词,儿童先理解“现在”,然后理解“已经”,最后为“就要”。
一般情况下,单一的时间“先”、“后”比合成时间词“以前”“以后”先掌握。
36
4.空间方位词
儿童掌握空间方位词的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提高最快的是在3岁到4岁之间。其获得空间方位词的大致顺序为里、上、下、后、前、外、中、旁、左、右。
37
5.指示代词
我国研究发现,幼儿对“这”、“这边”、“那”、“那边”的理解没有先后差异,而语言情景的不同及儿童的自我中心对指示代词的理解具有明显的影响。
38
6.人称代词
我国朱曼殊等的研究表明:幼儿不论其作为其他三人交谈的旁观者或者自身实际参加三人交谈,充当受话者和第三者的角色,都对“我”理解最好,“你”次之,“他”最差。
39
7.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分物量词(事物单位)和动量词(动作单位)。
物量词的使用必须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公式。
3、4岁仅能使用少量高频量词“只”、“个”并表现出对它们的过度概括。
40
5岁左右开始注意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但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搭配方法。他们常使用的策略:一种是根据名词所指事物的动作或功能,以动词作为量词来
《儿童诗的含义》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