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点
知识点的结构:
地球
自转
自转方向:经纬网、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规律:从0度经线到东经,东经的时间来的比西经早;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A、B相对的方位:经线代表的方向、纬线代表的方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地理位置越靠近东边的时间,地方时的值越大。将全球分为360度,每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区时(标准时):国际上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度,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这个时区的统一时间,0时区(中时区)以东到180度经线,分为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东十二区站
),0时区以西到180度经线,分为西一区到西十二区()
同一时区的区时相同,不同时区的区时不同,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同一时间内,东边时间比西边来得早
计算地方时的方法:
A的地方时=a时,经度为A;B的地方时b时,经度B。(A-B)/15=a-b
区时:A地的经度A,所在的时区=(A-)/15[四舍五入],东经为东XX区或西经为西oo区,A地的区时a,B地缩所在的时区,B地的区时=a+/-(xx-oo) ,东加西减。
我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120度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的时间。 而北京所在的地方时实际上是116度经线的地方时。
划分日期的界限有两条:人为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自然的界线——0时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着180度经线穿行的折线。
向西越过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加一天;向东越过日期变更线减一天。
(国家计时:印度:半时区计时、朝鲜:东部时区计时;中国:东八区计时;;美国:分东中西部计时
地球的公转:
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其路径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
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而太阳就在起一个焦点上。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角速度:每天移动59‘。
近日点和远日点:
近日点:定义: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时间(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远日点: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点时间(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公转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真正的公转周期。定义: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
太阳年(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地球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存在:地轴始终倾斜于公转轨道面。使得于地轴垂直的赤道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黄道面(水平)之间有一个夹角。
定义:地球的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 23°26‘°。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66°34’ °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赤道:二分日(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回归线:二至日(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太阳的回归运动的图示方法:
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因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导致的)
↓
南
↑北
夏至:直射北回归线(23°26’N)
秋分:直射赤道 春分
冬至:直射南回归线(23°26’S)
判断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步骤:做垂直于地轴的垂线(赤道);赤道和地轴的交点就是地心。
连接地心和日心,标出交点(太阳直射点)
观察太阳直射点和赤道的位置(赤道上——春/秋分;赤道以上——夏至;赤道以下——冬至)
标出自转方向:顺着自转方向依次是: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昼夜长短变化: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直接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就没有昼夜长短变化。因为有了黄赤交角,在地球的运动过程中,除了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
(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冬半年
(南半球相反)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
夏至日:直射点在最北(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最大)
春分→夏至(向北)、(北半球昼变长);;夏至→秋分(向南);(北半球昼变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
冬至日:直射点在最南(南回归线);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最大)
秋分→冬至(向南)、(北半球昼变短);冬至→春分(向北)(北半球昼变长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