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因学说
文摘:本文基于强烈地震具有一个呈单一点状震源的事实,以及太阳和月亮对地 球的引力作用,也能够对强烈地震发生的日期产生影响,提出强烈地震是地壳中 的固态岩层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岩层,随着地下流动性岩层 所受的压象液压传动那样传递出去,并使得流动性岩层能够储存一定 的能量。虽然流动性岩层所积累的能量密度也不高,但是,由于流动性岩层的体 积可以非常巨大,其储存的能量总量非常巨大,一旦地层的密封作用(通常是位 于破裂带附近)被流动性的岩层如同洪水决口一般的在某一点处向上或向下冲 破,则在该处产生的冲击会及其强烈,造成的地震自然也就可以令地动、使山摇 了。
强烈地震爆发点所释放的能量密度极高,其能量密度之大,远远超过了震源 处各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所具有的能量密度,是流动性岩层将大面积 的地应力作用传递到强烈地震爆发点处释放的结果。
必须强调,具有流动性的岩层是在地壳内部的高压作用下才出现的,在地壳 板块的边缘处,也即在地壳破裂带上,局部岩层受到的的压力作用相对较高,再 加上破裂带上岩层完整性较差,在较高压力的作用下,即使地下多处区域的岩层 处于一种可流动状态。
随着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破裂带受到的压力上作用愈来愈强,或者是地热集中 点汇聚的热能愈来愈多,造成破裂带上受到的压力作用愈来愈强,于是,具有流 动性的岩层的面积会逐步扩大,造成地下若干个相互分离的、较小的流动性岩层 在压力的作用下相互连通,孕育成一个更大的流动性岩层,在孕育成一个更大的 具有流动性的岩层过程中,还有可能造成一系列微震、弱震的发生。因此,一个 地区的周边如果发生一系列微震、弱震,并不一定表明该地区的地震能量得到了 充分的释放,相反,如果微震、弱震造成地下若干个相互分离的、较小的流动性 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相互连通,孕育成一个更大的流动性岩层,则意味着地震 能量在更大范围内的汇聚。随着地下具有流动性的岩层体积的不断扩大,流动性 岩层中积累的能量密度也愈来愈大,这意味着其一旦向外释放能量,产生的震动 和冲击也较大。
当具有流动性的岩层中物质的总量不断加大,压力值也愈来愈高,能量积累 到超过一定程度时,大量具有流动性的岩层如同火山爆发似的在地壳深处岩层最 薄弱处迅速膨胀,膨胀造成对地壳深处岩层的持续强烈冲击,于是,强烈地震就 发生了。
强烈地震的持续时间要比火山爆发短的多,是因为强烈地震是发生在地下岩 层深处,地下岩层深处的环境状态使物质的膨胀体积受到很大限制,不可能像火 山爆发持续很长时间。在强烈地震发生时人们测量到的呈单一点状的震源,仅仅 是大量大量呈流动状态的物质迅速膨胀的爆发点,地下岩层深处的强烈地震的能 量源体积要比震源体积大的多。因此,强烈地震积累起来的能量密度,可以远远 超过震源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所具有的能量密度。
如果地壳深层物质没有从固态转化为可流动状态,则产生的地壳变动仅仅是 固态或液态物质热胀冷缩或断裂引起的变化,即使地壳深层岩石全部是单一的优 质弹簧钢,一个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也只能产生微不足道的震动,只能形成微震 或弱震,不可能形成强烈地震。因此,地壳深层如果存在大量有助于使物质处于 流体化的水,或者是向地下深处注入大量的水,就容易诱发地震。此外,由地幔 传出来的热能以及渗透出来的气态物质,都会迅速提高可流动状态
地震成因学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