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岗培训麻疹
非典型麻疹
轻型麻疹:多见于对麻疹具有部分免疫力者,如6个月前婴儿,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表现为发热程度低、发热时间短,皮疹稀疏色淡,无麻疹黏膜斑或不典型,呼吸道症状轻等。一般无并发症,病程在1周左右。病后上岗培训麻疹
非典型麻疹
轻型麻疹:多见于对麻疹具有部分免疫力者,如6个月前婴儿,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表现为发热程度低、发热时间短,皮疹稀疏色淡,无麻疹黏膜斑或不典型,呼吸道症状轻等。一般无并发症,病程在1周左右。病后所获免疫力与典型麻疹患者相同。
重型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病死率高。有中毒性麻疹、休克性麻疹、出血性麻疹和疱疹性麻疹。
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病人时出现。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黏膜斑,病后2~3天出现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扩散到躯干。皮疹为多形性,常伴四肢水肿,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但肺部可闻到啰音。病情较重,但为自限性。
并发症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90%),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主要为继发肺部感染。
喉炎:2~3岁以下小儿多见,极易引起喉梗阻。表现为声嘶、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缺氧等,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
心肌炎:2岁以下幼儿易致心肌病变,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率快。皮疹不能透发或突然隐退。
脑炎:%~%,大多认为是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但也不排除免疫机制的作用。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类似,病死率约15%,多数可恢复,部分患者留有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麻疹的一种远期并发症,属慢性或亚急性进行性脑炎,罕见,发病率约(1~4)/100万。其机制主要与病毒基因变异有关,病理变化为脑组织退行性变。常在原发麻疹后2~17年(平均7年)发病,患者逐渐出现智力障碍、性格改变、运动不协调、语言和视听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最后因昏迷、强直性瘫痪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前驱期稍增多而出疹期减少,一般为(4~6)×109/L,淋巴细胞占多数。
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具有早期诊断价值。IgM抗体病后5~20天最高,是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IgG抗体检测需分别采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样品,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阳性即为阳性。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取早期病人眼、鼻、咽分泌物或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麻疹病毒,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病毒抗原检测:检查取早期病人鼻咽分泌物、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法查麻疹病毒抗原,如阳性,可早期诊断。
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临床标本中扩增麻疹病毒RNA,是一种非常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免疫力低下而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麻疹患者,尤为有价值。
诊断标准
实验室确诊病例:①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②病原学标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者;③恢复期血清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临床诊断病例:①流行病学联系病例。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②临床符合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排除病例:①血标本检测麻疹IgM结果阴性,且无其他麻疹实验室检测阳性结果者。②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且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自然感染阶段:
在疫苗前时代,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麻疹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其发病率高,呈周期性流行。
疫苗时代:
60年代麻疹疫苗问世以来,普遍接种疫苗的国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麻疹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流行状况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
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
传染性在前躯期,尤其是出现口腔粘膜斑时最强
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感染早期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大量繁殖,含有病毒的分泌物通过呼吸、咳嗽、喷嚏排出,以气溶胶形式散播到周围空间
易感者通过吸入含病毒气溶胶或眼结膜接触气溶胶而感染
被气溶胶或分泌物污染的衣物、玩具等物品,作为机械携带工具,在短时间内可起到直接传播作用
(三)易感人群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故较少发病,但是70年代后出生的母亲,免疫力主要来自人工自动免疫的
上岗培训麻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