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疹
1
整理课件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等特征,常继发中耳炎、支气管炎和脑炎等并发症。
2
整理课件
在麻疹疫苗广泛应用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麻疹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好发于儿童,多见于冬春季,每年估计造成500万~800万人死亡。由于传染性极强和病后免疫持久,麻疹是典型周期性流行的传染病。随着麻疹疫苗研制成功,使人类与麻疹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从儿童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该病的流行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3
整理课件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确定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对此积极响应,将消除麻疹作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麻疹将可能成为继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后第3个被消灭的传染病。
4
整理课件
麻疹的病原学
单股螺旋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只有一个血清型,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抗原单一而稳定,但自从单克隆抗体技术问世以来,已发现不同毒株的抗原结构不完全一致,现代生物技术也发现其抗原存在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影响疫苗的免疫作用。
我国流行的麻疹病毒株主要为H1型,深圳市暂未发现除H1型外的其他型别。
麻疹病毒耐干燥和寒冷,冰冻干燥可保存20年;对热不稳定,56℃ 30分钟大部分被灭活;紫外线、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杀灭。因其在外界生存力弱,故当患者离室,房间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5
整理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麻疹潜伏期为6~21天,平均为10天左右。曾接受过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无并发症者整个病程为10~14天。麻疹过程中,呼吸道病变最显著,有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及肺炎。
6
整理课件
典型麻疹
前驱期:3~4天
发热、全身疲倦、呼吸道炎症、卡他症状
柯氏斑(Koplik氏斑,口腔粘膜斑)
~1mm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特征性体征。
出疹期:病程3~4天时出现,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3天遍及全身。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高峰时皮疹可融合,颜色转暗,部分病例可有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色。随出疹达高峰,全身毒血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 。
恢复期:皮疹达高峰后,常于1~2天内迅速好转,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随之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1~2周后消失。疹消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
7
整理课件
非典型麻疹
轻型麻疹:多见于对麻疹具有部分免疫力者,如6个月前婴儿,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表现为发热程度低、发热时间短,皮疹稀疏色淡,无麻疹黏膜斑或不典型,呼吸道症状轻等。一般无并发症,病程在1周左右。病后所获免疫力与典型麻疹患者相同。
重型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病死率高。 有中毒性麻疹、休克性麻疹、出血性麻疹和疱疹性麻疹。
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病人时出现。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黏膜斑,病后2~3天出现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扩散到躯干。皮疹为多形性,常伴四肢水肿,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但肺部可闻到啰音。病情较重,但为自限性。
8
整理课件
并发症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90%),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主要为继发肺部感染。
喉炎:2~3岁以下小儿多见,极易引起喉梗阻。表现为声嘶、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缺氧等,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
心肌炎:2岁以下幼儿易致心肌病变,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率快。皮疹不能透发或突然隐退。
脑炎 :%~%,大多认为是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但也不排除免疫机制的作用。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类似,病死率约15%,多数可恢复,部分患者留有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是麻疹的一种远期并发症,属慢性或亚急性进行性脑炎,罕见,发病率约(1~4)/100万。其机制主要与病毒基因变异有关,病理变化为脑组织退行性变。常在原发麻疹后2~17年(平均7年)发病,患者逐渐出现智力障碍、性格改变、运动不协调、语言和视听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最后因昏迷、强直性瘫痪而死亡。
9
整理课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
上岗培训麻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