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Tetanus)
第一页,共三十三页。
破伤风
破伤风又被称为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dúxìnɡ)人畜共患病。临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第二页,破伤风(Tetanus)
第一页,共三十三页。
破伤风
破伤风又被称为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dúxìnɡ)人畜共患病。临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第二页,共三十三页。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tetani),是一种大型厌气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多单个存在。本菌在动物体内外均可形成芽胞,其芽胞在菌体一端,似鼓锤状或球拍状,多数菌株有周鞭毛(biānmáo),能运动。不形成荚膜。
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芽胞体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
第三页,共三十三页。
病理(bìnglǐ)机制
破伤风杆菌G+ 厌氧 梭状 芽胞
毒素(dúsù):痉挛毒素(dúsù)、溶血毒素(dúsù)
第四页,共三十三页。
病理(bìnglǐ)机制
破伤风梭菌-----痉挛(jìnɡluán)毒素:是一种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是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的第二种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以9-11~10-11g剂量即能致死一只豚鼠,动物特征性强直临床症状主要由它引起。
它是一种蛋白质,对热较敏感,65~68℃经5min即可灭活,%甲醛杀菌脱毒21~31d,可将它变成类毒素。
第五页,共三十三页。
病理(bìnglǐ)机制
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dúsù)-----血液循环-----CNS
或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神经末稍-----神经轴索------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束-------CNS
第六页,共三十三页。
病理(bìnglǐ)机制
其他毒素如溶血(rónɡxuè)毒素和非痉挛毒素,在本病的致病作用上意义不大。。
毒素如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毒素,在本病的致病作用上意义不大。
第七页,共三十三页。
病理机制—创口(chuāngkǒu)特点
破伤风的伤口特点:厌氧、血供受阻、杂有异物。
深小创口
尤其是施肥的土壤、腐臭(fǔchòu)淤泥污染伤口。
伤口往往干陷无脓,周围皮肤暗红,创口疼痛、紧张,牵制感。
各种外伤、吸毒、不洁手术、旧法接生等
少数患者否认外伤史
第八页,共三十三页。
创口(chuāngkǒu)特点
青海省报道136例受伤原因:发病前有典型(diǎnxíng)外伤史者(包括刺伤、砸伤、爆炸伤、挤压伤、电击
伤)101例(%);非典型外伤史(包括皮肤局部摩擦伤、轻微划伤、溃疡、脓肿、拔牙及口腔溃疡、动物咬伤、热、烫伤、冻伤、耳源性感染、产科感染等)31例(%);无明显外伤史者4例(%)。(临床医药实践,2009,4)
第九页,共三十三页。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4-14天,短者24小时,长者数月-数年,抗毒素预防(yùfáng)者潜伏期延长。
2、前驱期
1-2天,头痛、头晕、乏力、多汗、烦燥不安,打呵欠,下颌紧张,咀嚼无力,张口略感不便。
第十页,共三十三页。
临床表现
3、发作期
肌肉强直性痉挛:
首先从头面部开始,进而延及四肢躯干。咀嚼肌-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肋间肌
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miànróng),颈项强直,不能点头;吞咽呼吸困难;角弓反张,窒息,尿潴留。
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临床(línchuánɡ)特点
有皮肉破伤史
有一定的潜伏期
发作时呈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特征(tèzhēng);
间歇期全身肌肉仍持续性紧张收缩,伴发热,但神志多数始终清楚,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动物(dòngwù)破伤风发作
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
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
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
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临床表现
阵发性抽搐
是在肌肉强直性痉挛的基础上发生的。
轻微的刺激,声光震动饮水注射等。
持续(chíxù)数秒数分钟数十分钟不等
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已,大汗淋漓,表情非常痛苦。肌肉断裂、出血、骨折、脱位、舌咬伤等。
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
临床表现
间歇期
长短不一,疼痛稍减,肌肉仍紧张,发热、便干,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肺炎(fèiyán)、肺不张,窒息。
4、后期
消耗、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衰竭、呼吸肌心肌麻痹
病程3-4周,甚则6周以上。
第十八页,共三十
2022年医学专题—破伤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