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人养生诗趣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人养生诗趣谈
苏则林人到老年,不管其寿高如何,乐观旷达,就能无忧无虑,内心欢乐。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了一个启示:“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认为老年人生活应当和少年人一样古人养生诗趣谈
苏则林人到老年,不管其寿高如何,乐观旷达,就能无忧无虑,内心欢乐。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了一个启示:“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认为老年人生活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诗坛寿星陆放翁,一生坎坷,却寿至85高龄。他对延年益寿的学问相当关注,饶有心得。诗云;“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他常动小劳,活跃身心,抵御衰老。诗云:“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午窗无一事,梨枣弄诸孙。”陆放翁年老了,仍手不释卷:“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真是“读书有味身忘老”。他年逾八旬而笔耕不辍,自感“无诗三日却增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号“乐天”。然而,生逢乱世,饱受折腾,致使他病疼缠身。到了不惑之年,方知“不得长欢乐”,是“人生不满百”的原因,从而开始注意情志养生:“以道活心气,终岁得晏然”,逐渐变成了真正的“乐天派”人物。诗云:“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洋溢着诗人正确对待老与病这种客观现实的辩证唯物论观念。“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致仕退休后,他生活清闲,致力于诗歌创作。“生事纵贫犹可过,风情虽老未全消”,正是其乐天精神的自我写照。
养神,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乐?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神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的清代诗人袁枚,他的诗“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长寿,主要在于长期进行旅游活动,得到锻炼的结果。他“生于康熙,长于雍正,仕于乾隆,老于嘉庆”,终年82岁。故时人蒋夔曾作“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的寿词以颂之。
家中人和,对老年人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他的《江村》诗得到印证:“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温馨的家庭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自我保健的“窍门”
章孟伟
人的一生可能

古人养生诗趣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迎春文档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9-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