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vs宝钗扑蝶——论钗黛对生命的态度
文丨菡萏红楼里的人物是一对对出的,场景也是对应关联的,这是曹侯惯用的手法。与黛玉对应的人物是宝钗,与黛玉葬花呼应的场景是宝钗扑蝶,这是大家共所周知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处场景的微妙,以及引申黛玉葬花vs宝钗扑蝶——论钗黛对生命的态度
文丨菡萏红楼里的人物是一对对出的,场景也是对应关联的,这是曹侯惯用的手法。与黛玉对应的人物是宝钗,与黛玉葬花呼应的场景是宝钗扑蝶,这是大家共所周知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处场景的微妙,以及引申出来的情节和对人物心态性格的辐射。
黛玉葬花发生在二十三回,是个起源,过门,是大观园落成后推出的第一个场景。亦是后面泣残红的前奏,这样方不突兀。
时间是三月中浣,桃花飞谢,满天皆是,煞是好看,黛玉背着花锄,挑着绣囊,逶迤而至沁芳闸桥边。宝玉正在那看书,这是一种巧合,也是曹侯故意安插的一笔。场景非常之美好,有水,有桥,有石,有落花,还有一位绝世的佳人。
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
蒙侧批:真是韵人韵事!
庚辰眉批: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
三条批语同时向我们透漏一个讯息,那就是图面之美好,美到无以复加,画者都不忍落笔,怕唐突颦卿。系葬花的首次亮相,属预演,不见半丝哀伤,笔调十分轻快。
也告诉了我们另一重信息,这是最主要的,乃黛玉葬花是常情,不单单芒种那天偶然为之,或今之所兴,而是常常如此。
这是一种动作流程,不自觉的行为,绝不是有些人说的自慰自怜,也非狭隘的以花喻人,是内心对这些芳香独立生命的真正爱惜。
宝玉也爱,他见桃花落得满书满身皆是,怕抖将下来,脚步践踏了,就兜至池边,抖在水里。“脚步践踏”四字后面,也有脂批:情不情。
意思是说宝玉是个有情的人,能把自身感触延伸至这些无情之物上,这是种输送,也可以说是用自身感情打动那些没感情的东西。无情物,是指桃花。这也是宝玉一生的定位,大爱的诠释。
黛玉却说了:“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可见冢早已立成,系小女子私下的小故事,非一时心血来潮,行事作风于别个自是不同。为花做冢,新奇之至!
庚辰双行夹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是说黛玉对事物的痴情不逊宝玉,更胜一筹,她的痴不只囿于男女之间那点感情或个人得失,绝不小我。这点一定得注意,而是辐射万物的。
宝玉只是怕把这些花踩疼了,弄脏了,而黛玉是替她们安葬,找个好的归所,这又更进了一层。并且世间很多东西在她心里都是具备感情因素的,是活着的,桃花也是有感情的,不是无情物,所以她的批语是“情情”,就是用感情打动感情。
绝不是有些人说的,黛玉是谁对她好,对她有情,她就对谁好,对谁有情。此乃对“情情”的误读,这种狭隘之道,只是解说者自身心里定位,不关颦卿之事。在情的境界范畴上,黛玉是比宝玉高广的。
由葬花引申出来的情节,是共读西厢,“诗童才女,添大观园之颜色。”画面美好经典。没有埋花,岂来共读!埋花是指死,可爱情还没开始,此后大观园的帷幕一点点拉开,后面诸多情节开始汩汩流淌。
红楼梦是一部记录成长的书,关于西厢已经说了很多,作者也一再申明自己的爱情观,这里就不赘述。但那时作为成长中的少男少女,被这本书所吸引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人是不断刷新自己认知的,这与以后作者对爱情的甄别诠释并不犯冲。
真正葬花,也就是葬花诗面世的那回是二十七回,回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扑蝶在前,葬花在后,曹侯把两人一总写来,巧妙之至。那日是芒种节,气温升高,夏日即到,大麦、小麦开始成熟,万物逐渐繁茂。然而花的使命已然完成,众芳摇落,花神即将退位,故也叫饯花节。
闺中尚此古风,也就热闹非凡,大观园内彩绣飘飘,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用花瓣柳条编了些轿马,再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然后系到树上花枝上,意在感谢花神,为其送行。
这里的“轿马”是交通工具。“干旄旌幢”,干乃盾的意思,旄旌是指古代祭祀时的导神之物;旄通茅,也指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幢是伞的意思,实际就是仪仗队。
也就是闺中儿女准备好了车呀马呀旗子呀伞呀,花神就可以上路了,明年再来,四季轮回而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及敬畏之态,意在万物是有神灵的,各司其职。这些做法看似隆重,也只是表面化,流于形式,并非每个人对花朵这种生命本身,都能真正的尊重和爱怜。
真正饯花的是谁呀?是黛玉!黛玉是把花当做人,有血有肉看待的,姐妹们做的是前期工作,她才是真正的送花人,收尾者。人死了是要埋的,埋就要有冢,便于祭祀,还要有棺材,不能裸埋,即软埋,否则不得超生。
所以无论多窘迫的年代,都有卖身葬
黛玉葬花vs宝钗扑蝶——论钗黛对生命的态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