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大学学报年第期
“改革是中
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与革命在根源、目的、性质、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异
同的比较, 揭示邓刁、平同志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改革革命社会基本矛盾
“改革是中同志提出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这里所说的“第二
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而“第一次革命”具体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
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那场伟大斗争, 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两个阶段。
把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 标志着我党对于改革的实质和意义的认识的升华。但是, 说改
革是一场革命, 并不意味着改革和革命可以等量齐观, 而只是说改革和革命有共同相通之处。
过去我们没有把改革看成是一场革命, 没有看到改革与革命的“异中之同”, 是我们对于改革
的实质和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但是, 如果我们现在走向另一个极端, 只强调改革与革命
的共同点, 而忘记改革与革命还有“同中之异”的另一面, 那么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
践中将是有害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 一方面突出了第二
次革命改革具有与第一次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改革的“第二次革
命”, 不是“第一次革命”的简单延续的意思。因此, 要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次革
命”论的科学内函, 就必须从理论上明确改革与革命以下“革命”专指第一次革命意义上
的革命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一、改革与革命的“异中之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
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阶级社会里,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着严重的束缚作用的时候, 就需要由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运用革命的手
段破坏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为落后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服务的上层建筑, 把国家
政权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 然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破除过时的生产关系, 建立适合生产力
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 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收稿日期一一
· ·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观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
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这一点的认识尽管在社会主义实践
的过程中有一些变化, 但总的来说却是很不充分的。回顾历史, 不难看出, 马克思主义者对
于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
质、特点、表现形式是什么, 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等问题的认识经
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的局限, 没有明确解答社会主义
社会是否仍然存在矛盾的问题列宁科学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但未明确指
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
全适合”, 社会主义社会是完全和谐一致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科学内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