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是由【资料之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项目来源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1年第二批
广西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21〕2199号)
文件精神,由广西北投交通养护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道润交通科
技有限公司、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大学、广西北部湾投资集
团有限公司沿海高速公路分公司、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灵山
高速公路运营分公司、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起草的广西地方标
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项目编号为2021-2161。
本标准的编写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2020)及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地
方标准相关规定进行。
二、项目背景及目的意义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逾485万公里,其中高速
,居世界首位。随着国民经济发展,
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公路客货运输持续快速增长,近几年由于建设
周期比较集中,高速公路大多数处在预防性养护的最佳时期,但各个
省市实施预防性养护时由于缺少依据,行动迟缓。相关研究已证明通
过前期修复和降低路面的功能性损坏程度,可有效控制路面不良状况
的进一步恶化,延缓路面破坏和结构性损坏,延迟路面中修约2-3年、
大修或重修约3-5年,延长路面的正常使用寿命约4-6年,如图1所
1
:.
示。养护投入较按正常节点养护的投入节约10-20%,对于交通量流失
影响约在2%以下,几乎未造成通行费减少,路面整体维护费用在生命
周期中最低,可为企业实现“应收每分不少、支出每分有效”以及“3
年无小修、5年不中修、10年不大修”的运营目标提供根本保障。
图1不同养护模式下路面结构性能变化趋势图
图2广西区高速公路运营时间分布统计
广西全区高速公路里程突破6800公里,全区111个县(区)已
有102个通高速公路,县县通高速率为92%。截止目前,广西已通车
高速公路运营0-5年的里程约2800公里、5-8年的里程约1000公里,
8-10年里程约800公里,>10年的里程约2200公里,如图2所示。
现阶段广西地区56%的高速公路运营时间小于8年,其中运营时间小
2
:.
于5年的高速占比最大,达到41%,高速公路仍处于较年轻状态,后
续预防性养护需求量巨大。而预防性养护时效性强,若错过了最佳时
机,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迫切需要适合于广西地方特点的高速
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
目前,广西高速公路在陆续进行“白改黑”,“白改黑”路面结构
大部分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直接加铺10cm沥青层,即6cm普通改性
沥青AC-20加4cm改性沥青AC-13。而新建沥青路面一般采用4+6+8
的结构组合方式,一般采用单改性,此类结构有易产生微车辙和抗滑
不足等弊端。此外,广西地区路面表面层材料主要采用辉绿岩,中下
面层材料一般采用石灰岩,易造成构造损失过快。而辉绿岩虽有较好
的承载特性,但由于上面层一般采用AC-13改性沥青上面层,初始构
造深度不足,抗滑不足是其路面集中体现的问题。虽然广西地区利用
沥青加铺层对旧水泥路面养护维修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但是由于旧水
泥混凝土路面板在加铺沥青混凝土前就已经存在着许多等间距的接
缝和一些不规则的路面裂缝,在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后,又由于未采
取合适的防裂措施,从而出现了许多反射裂缝。且广西地区大多数水
泥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都为高速公路网主干道,交通量大、重载车辆
多,反射裂缝普遍存在。此外,在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这种结构形式类似于刚性基层的复合式路面结构,与我国常用的半刚
性基层、刚性基层的沥青路面在路面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沥青加
铺层中各种应力分布相当复杂。加之广西地区夏长冬短,气候湿热,
高温天气较多,受地形的限制,存在众多的弯道与长大纵坡路段,从
而使得沥青加铺层中层间剪力加剧,比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更易出
现车辙与拥抱等病害。如不及时养护,一旦表层破损,遇到连续降雨
3
:.
情况,路表雨水从反射裂缝或面层破损处下渗,可能导致旧水泥路面
基层的病害再次发生,对沥青加铺层的路用性能和行车舒适度造成不
利影响。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全区大部地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丰沛。全区各地极端最高气
~℃,极端最低气温为-~℃,年平均气温在
~℃之间。广西是中国降水量最丰富地区之一,各地年降水
量均在107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由于受冬、
夏季风的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不均,干湿季分明。4-9
月为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而且常因季风进退失常
造成降雨和气温变化大,水涝灾害出现频率大。综上所述,广西这种
气候属于典型的湿热气候。水是危害公路结构稳定的主要自然因素,
水损害也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这便使得广西公路裂缝类
病害不显著,夏季自愈程度高。此外,降雨量集中、高温持续时间长
等现象也造成现场沥青混合料工作环境处于热水耦合状态,易产生典
型的车辙病害。同时,降雨量集中造成局部排水不畅。路面上面层大
部分采用AC-13改性沥青上面层,细集料采用石灰岩,构造损失过快,
抗滑不足也是预养护需要改善的目标。
通过对广西近年新通车的一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前期路况观
测发现,尽管通车初期道路日均断面交通量仅有800-2000辆,其中
货车为97-1000辆,但路面出现早期微裂缝的现象却十分普遍。沿海
地区路段出现的范围、裂缝宽度和长度最为突出,其次则为山区路段,
微丘区路段相对最少。对于在雨季到来前和货车交通量增大前,未能
及时发现和处置的早期微裂缝,随着裂缝渗水量的不断加大、夏季路
4
:.
面温度升高、重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单条裂缝就会很快发展为小块网
裂,开始出现白浆(唧浆),进而使路面出现车辙、松散、坑槽等严重
病害,有些甚至出现局部的结构性破坏。这不仅使得养护费用成倍增
加,维修面积不断扩大,而且在新通车道路路面的重新开槽处置、刨
铣罩面,给不了解水损害特性的公众造成误解,带来诸多不必要的负
面影响,从而损害高速公路运营主体的社会形象。
而预防性养护的实施可有效应对路面早期出现的病害,控制因区
域气候引起的功能性病害向结构性病害发展,降低或阻断道路的结构
性破坏,减少区域气候对路面结构的不良影响。项目组在广西乃至外
省有着丰富的工程经验和经历,目前预防性养护新技术在广西大力推
广,南友路、宜柳路、坛百路、钦崇路、钦防路、防东路等完成约100
万平方米的工程量,在南友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工程中铺筑了密级配
超薄磨耗层AC-8和开级配超薄磨耗层OGFC-8,坛百路采取微表处、
薄层罩面、沥青再生雾封层技术等技术,钦防路采用精表处解决路面
的老化、微裂缝及路面抗滑能力降低等早期损坏,兰海高速公路南宁
南至南间段采用SBS改性沥青AC-8超薄磨耗层、高粘改性沥青超薄
磨耗层新技术,使用效果良好,得到业主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鉴于广西地域、气候环境和我国其他省份有着较大差
异,同时广西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独特性,在双重差异的综合作用下,
广西地区高速公路路面典型病害形式和成因等也表现出其独特性。因
此,为了做好广西地区高速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工作,有必要基于交
通运输部《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针对
广西高速公路特点,编制适合于广西高速公路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
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有利于统一和规范广西路面预防性养护设计
5
:.
施工工作,指导广西高速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推广和验证预防
性养护新技术;对延缓广西高速公路路面大中修养护时间,延长路面
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项目编制过程
广西地方标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项目任
务下达后,广西北投交通养护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
组,制定了标准编写方案,明确任务职责,确定工作技术路线,开展
标准研制工作,具体标准编制工作由南京道润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
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大学、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沿海
高速公路分公司、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灵山高速公路运营分
公司、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人员配合。
本标准起草人:谢成(项目负责人)、骆俊晖、李小鹏、郝天之、
王其敏、吴小流、倪富健、黄海峰、陈江财、刘豪斌、任天锃、周岚、
刘斌清、孟勇军、王靖、黄洪锋、廖来兴、何燕、李莘、陈大地、李
晓明、陆伟铭、周北、黄伟、张秋晨、黄智海、胡松山、韦毅。
本标准起草人员的前期研究工作,包括资料调查与研究、工程案
例及数据收集检验、总结完善等。
调研如下内容:
(1)已有的预防性养护相关的国家规范和其他省份的标准
6
:.
调研既有预防性养护国家规范及其他省份地方标准中,预防性养
护类型、养护措施及相应的养护路段适用性,明确各类预防性养护技
术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调研各类预防性养护技术的
技术参数,包括选用材料种类、材料性能参数、材料配比方案、施工
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等。
(2)部分省份的预防性养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实施案例、成功
经验(广西相关高速运营情况)
基于部分省份的各类预防性养护实体工程,明确预防性养护技术
的实际应用效果、各类措施的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预防
性养护国家规范及部分省份地方标准中的介绍,进行技术方案的更新、
完善,从而准确了解各类养护技术方案在地域特性下的性能使用特征、
使用寿命。
(3)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对预防性养护的需求及建议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需全面考量路网内各路段的使用性能特
点,并结合路段性能需求、交通特征、气候特征等。参照总养护资金,
制定适宜的养护决策方案,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路网的性能水平。
调研方法:
(1)查阅资料:参照已有的预防性养护国家规范、部分省份地
方标准,查阅预防性养护相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
(2)实地调查:考察部分省份应用预防性养护技术的使用效果
(实施前后的路况检测数据、外观、噪音等)、使用经验,从而了解
各类技术的适用性、可靠性、技术特点等,补充并完善上述资料;
7
:.
(3)座谈讨论:与养护管理技术人员讨论,了解预防性养护技
术方案的用户体验,包括:施工特点、使用特点及运营养护特点等,
进行技术方案的归纳、总结、完善。
调研范围:
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范围。
按照拟定的内容,主要采用技术资料调研、现场数据和案例收集、
其他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收集和条文解读等相关内容;在广西已有工程
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各省调研情况,对比其他行
业标准内容,集成、优化能够指导广西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
护设计、施工中的技术控制措施。详细技术路线如下:
(1)国家规范和其他省份的相关标准查阅
调研既有预防性养护国家规范及其他省份地方标准中,预防性养
护类型、养护措施及相应的养护路段适用性,明确各类预防性养护技
术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调研各类预防性养护技术的
技术参数,包括选用材料种类、材料性能参数、材料配比方案、施工
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等。此外,了解常规预防性养护技术的
演变现状、使用性能现状,包括:封层类及罩面类,更新传统养护措
施的技术特征。
(2)预防性养护新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调研
调研查阅国内外硕博学位论文、国内外期刊论文(SCI检索、EI
检索、核心期刊检索)、实体工程设计资料,了解国内外预防性养护技
8
:.
术的发展现状、新型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综合对比新型养护技术与传
统预防性养护技术,明确其技术方案差异,并分析此类技术差异导致
的技术特征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预防性养护新技术的使用性能、
使用寿命等,明确新技术用于路面养护的适用性、耐久性。
(3)基于路网养护需求的预养护技术方案确定
高速路网中各路段功能分配不同,因此,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
需全面考量路网内各路段的使用性能特点,并结合各路段检测评定、
病害成因分析、交通特征、气候特征等,参照总养护资金,选用合理
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并综合制定适宜的养护决策方案,从而最大限度
提高路网的性能水平。
(4)预防性养护实践成果、案例使用效果验证
基于部分省份的各类预防性养护实体工程及文献中相关养护技
术的使用状况,明确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各类措施的使
用寿命;结合已有预防性养护国家规范及部分省份地方标准中的介绍,
进行技术方案的更新、完善,从而准确了解各类养护技术方案在地域
特性下的性能使用特征、使用寿命。
、形成征求意见稿
为确保本标准的编写工作有序开展,编写工作组在前期大量的研
究工作的基础上,于2021年12月完成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
养护技术规范》的编制大纲和工作大纲,并经内部评审讨论后,于2022
年2月前完成了工作组讨论稿,并召开了大内部讨论会,评审会针对
大纲共提出了若干条建议和意见。根据大纲评审专家的意见,以修改
9
:.
完善后的大纲作为项目的工作指导,编写工作组开展了标准征求意见
稿初稿的编写工作,2022年7月22日召开征求意见初稿讨论会,对
工作组讨论稿进行会审,根据会审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制定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遵循国家、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编写工作组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及广西地区目前采用的高速公路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实际案例、数据资料及研究成果,研究和分析
了国内外及广西地区预防性养护技术使用现状,以及国内外沥青路面
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应用状况。经过编写工作组成
员讨论,确定标准编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本标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使
用现状和特点,结合国内及广西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实施
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已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规程进行整理、归纳
和分类,建立了科学、实用、合理的广西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
性养护技术方案。
本标准术语、符号、条文尽量与相应国家、国际、行业和地方标
准的规定内容相一致,条文未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标准技术内容与
国家、国际、行业和地方标准兼容,未出现冲突,保证了一致性。标
准技术内容中引用其他标准时,已明确指出所引用标准的内容或名称,
10
:.
增强了标准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本标准的起草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高速公路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现状,征求了高校、公路管理、设计
院、施工单位等领域的专家意见。编写组在此基础上进过反复讨论和
修改,编制此标准。标准内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易于推广。
五、标准主要内容
广西地方标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主要章
节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缩略语、总则、
路况检测及评价、预防性养护方案、微表处及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
罩面、复合封层及预防性养护评价等。
本标准的编制遵循国家、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编写工作组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及广西地区目前采用的高速公路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实际案例、数据资料及研究成果,研究和分
析了国内外及广西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使用现状,以及国内
外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形
成了广西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
第一章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
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其他路面结构及其他等级的公路可参照执行。
我国高速公路路网建设日趋完善,已建成路面的养护工作不断增
11
:.
加。研究表明,在路面使用性能不显著降低的时刻,采用有效的养护
措施,能够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提升路面的服务水平,并最终提高
路面的经济效益。沥青路面使用3-5年后,在车辆荷载及环境因素影
响下,容易出现表面磨光、细微裂缝和轻微车辙的病害。沥青路面预
防性养护技术种类纷杂,各类技术的适用情况和性能特点存在较大差
异。选择适合路面性能特点、区域气候特征及养护资金状况的预防性
养护技术,是提升区域路网整体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标准的编制,目
的在于提供适用于广西地区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方
案,指导区域路网预防性养护作业,提升路面的使用寿命及服务水平。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的编制遵循并调研了国家、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术语和定义
本章涵盖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中涉及的各
种术语和定义。
预防性养护是指公路整体性能良好但有轻微病害,为延缓性能过
快衰减、延长使用寿命而预先采用的主动防护工程。与其他路面养护
技术相比,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基本特征是厚度薄,一般不超过
40mm。
12
:.
第四章缩略语
本章涵盖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中常用的术语缩
略语。
第五章总则
,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仪器采
集路况数据,评价路面性能,预测路况发展趋势,制订相应的预防性
养护对策和计划,安排一定里程或比例的预防性养护。
按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定期进行的沥青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可以作为预防养护管理和养护初步决策的依据,
用于预防养护工程设计时需要深化检查、检测。
,且预防性养护技
术实施之前应对原路面进行病害预处理。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主要用于改善路面功能型不足,如抗滑不
足、平整度差等,对于原路面上出现的结构性病害,如裂缝、车辙等,
应首先进行结构病害的预处理。
,定期进行路用性能测定,跟踪分析
预防性养护技术的使用寿命及应用效果。
预防养护后评估对于积累预防养护工程经验、提高预防养护科学
性具有积极作用,要创造条件开展后评估工作。
第六章路况检测及评价
、1000m作为评价单元,同时宜分车道对路面
13
:.
技术状况进行评价。
预防养护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JTG5421)的有关规定,遵循分段设计、分类处理的原则,以设计
单元为单位进行设计。公路网级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调查与检测应按上
行方向、下行方向或上下行一个方向,以连续桩号1000m路段为
一个基本单元。对于项目级沥青路面,评价单元可选为500m。
检测及评定。
,进行路况检测,包括:PQI、PCI、
RQI、RDI、SRI、PSSI,并将检测结果输入路面管理系统。
,编制预防性养护计划,
制订预防性养护方案和措施。
每年应组织一次公路网级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调查与
评定;每季度应组织一次用于指导日常养护的沥青路面损坏状况指数
(PCI)调查与评价;对计划实施养护工程的路段,应在沥青路面技
术状况指数(PQI)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补充专项数据调查,并进
行详细的技术状况评价。
,
结合路面状况指标,分析待养护路段的力学性能现状,指导养护设计。
由于预防性养护技术适用于沥青路面功能型病害,如抗滑不足、
平整度差等,而对沥青路面结构强度补强作用甚微,因此,原路面使
用性能,尤其是路面结构强度,对养护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养护
14
:.
方案确定之前,可采用室内实验,评价沥青路面的高温抗车辙性能、
低温抗裂性能及中温抗疲劳性能等。
、坑槽等水损坏的路段,应对其路表面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及渗水性能、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等进行专项调查,
判断路面沥青混合料的封水效果和排水系统的排水效果。
病害较为集中的路段,必要时要钻取芯样或开挖探坑,以判断病
害所处的层次以及损坏程度。
第七章预防性养护方案
、病害类型、交通量、
气候条件、交通组成、养护资金等,结合养护方案的使用寿命和费用,
通过综合评定选择最佳的预防性养护方案。
应统筹考虑技术、环境、经济、交通等因素,进行方案综合比选,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技术因素应主要考虑技术有效性、技术成熟度、施工难易度、
施工资源可获得性等。
2环境因素应主要考虑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噪声污染、空气污
染、水污染等。
3经济因素应主要考虑工程造价、使用寿命等。
4交通因素应主要考虑施工效率与工期、封闭交通时间、交通组
织方式等。
15
:.
确定适宜的预防养护时机,是影响预防养护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关
键,是路面预防养护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预防养护实施得不及时,
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防养护,会导致预防养护效果不佳、使用寿命
过短等问题。时间触发法与路况触发法,尽管都可以用来确定预防养
护时机,但是路况触发法确定预防养护时机更为科学、准确,应优先
选择。
本标准中涉及的微表处、纤维微表处、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薄
层罩面、超薄罩面及复合封层,在原沥青路面铺筑厚度不一的处治层,
将原路面与车辆荷载隔绝开,均能够改善原路面抗滑损失、路面渗水、
路面磨耗、沥青老化。而部分预防性养护技术,由于厚度较薄,难以
有效填补路面车辙病害,因此对于改善原沥青路面的平整度,使用效
果有限。
此外,对于原沥青路面存在较多破损的状况,如纵、横裂缝等,
常规微表处及厚度较薄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如含砂雾封层、冷拌冷铺
超薄磨耗层,无法阻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展,因此,对于表面破损较严
重的路段,也应谨慎选择预防性技术方案。
第八章微表处及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
,施工及养生期内的气
温应高于15℃。
,不应
在过湿或积水的路面上施工。施工中遇雨或者施工后混合料尚未成型
16
:.
就遇雨时,应在雨后将无法正常成型的材料铲除。
纤维微表处及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均采用乳化沥青作为粘结料,
其强度形成依赖于乳化沥青中水分的蒸发。因此,为保证纤维微表处
及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应确保乳化沥青混合料摊铺
后,具有足够的养生条件,包括:适宜的养生温度及养生时间,当气
温过低或降雨时,应避免施工。
路面、桥面、隧道道面的预防性养护。
纤维微表处及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桥面
及隧道道面养护时,应注意表面处治层与原路面的层间粘结,采用抛
丸等工艺,并撒布高粘度乳化沥青粘层油,提升层间抗剪强度,减少
表处层剥落病害。
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选用集料为单粒径玄武岩级配,粒径尺寸为
3-5mm,无细集料填充。
纤维微表处配合比设计,参照常规微表处配合比设计流程。
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其施工工艺与常规微表处、纤维微表处相
似,但其级配为单粒径级配(3-5mm),成型后表面粗糙,开口空隙发
育。因此,微表处设计方法中设计的性能指标,如拌合时间、黏聚力、
负荷轮粘砂量、轮辙变形等,不适用于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的设计。
相应的,剥落病害是限制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的关键病害,应着重关
17
:.
注其抗松散性能,即湿轮磨耗量。
,采用双钢轮压路机进行碾压。
碾压时机应选择在已破乳并初步成型之后。
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摊铺后,为提高单粒径集料之间的嵌挤作用,
应在表面处治层强度基本形成后,采用双钢轮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
时,应避免碾压次数过多或压路机吨位过大,防止集料颗粒被压碎。
,应调整摊铺厚度,使填充层横断
面的中部隆起3mm~5mm,形成冠状,以考虑行车压密作用。
冷拌冷铺超薄磨耗层,厚度较薄,且集料级配为单粒径级配,一
般不考虑将其用于车辙填补。
第九章罩面
-8/10、AC-8/10型热拌沥青混合料或
温拌沥青混合料,薄层罩面可使用OGFC-10/13、SMA-10/13、AC-
10/13热拌沥青混合料或温拌沥青混合料。
工程实践中薄层罩面中多采用SMA、AC型混合料,为实现排水
降噪效果则多使用OGFC型混合料。《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5142-2019)中薄层罩面还给出了BPA型混合料,为空隙率
10~15%的骨架-空隙型级配,目前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相对较少。
,SMA-5/AC-5、AC-8、SMA-10/AC-
10/ECA-10、OGFC-10矿料级配范围宜符合表14的规定。
本标准推荐的SMA-5、AC-5、AC-8、SMA-10、AC-10、ECA-10及
18
:.
OGFC-10,引用了《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2019)
及广西地方标准《高速公路热拌沥青混合料超薄磨耗层技术规范》。
第十一章预防性养护验收及评价
微表处、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