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课件 】是由【yzhqw88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1
第三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本节主要内容:
一、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的规划
二、住宅外部交通系统的组织
三、住宅外部绿化环境的配界
四、住宅外部活动场地的规划
五、住宅外部环境设施设计
六、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2
第三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一、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的规划
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的构成:
是住宅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的最重要组成,是不同居住形态的基本反映,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到了诸如社会生产力因素、地理气候因素、家庭结构因素、社会习俗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住宅建筑群体规模的或大或小,空间形态的开敞或封闭,从而演进为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居住形态)。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3
第三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舒适:室外环境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居民与场地的联系。
交往:活动及交往场所;归属感和认同感。
1)主要用地指标:
容积率:是指用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是反
映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容量控制)
建筑密度:是指用地上建筑基底面积之和与用地面积之
比,是反映建筑群体空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
标之一。也叫建筑覆盖率(密度控制)。
2)室外环境设施工程量和造价
景观要求;整体设计(建筑与环境);地方特色。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5
第三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二)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的规划结构
我国不同时期规划模式、规划结构和居住形态
1)传统居住形态
北京:“街道一胡同一四合院”
上海、武汉等:“街道一里弄”
2)建国初期(50年代初学习前苏联)
采用居住街坊的布置方式。
3)现在规划结构(主要形式)
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两级规划结构)
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三级规划结构)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6
第三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成坊的布置
1)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空间,
2)成坊的布置方式:是住宅采用周边式的布置,配置少
量的公共建筑。
3)街坊道路间距:200~300m,交叉口较多,儿童上学、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图8-3)
1)居住区分级: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
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2)概念:居住区(P301)
居住小区(P301)
住宅组团(P301)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7
第三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见下表)
淡化组团级结构,强化院落式的单元组合,突出地方特色和环境特征。
居住区划分为若干个居住小区,居住小区再划分为若干居住组团。生活服务设施的重点放在居住区一级。居住区一住宅组团二级规划结构采用少。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
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1000~3000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8
第三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1)空间构成要素:
空间的构成要素一般分为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两类。
硬质要素:一般包括建筑物、围墙、铺地、建筑小品等;
软质要素:主要包括诸如成年大树、行道树、树群、灌
木丛、草地等(图8-8)。
2)空间围合类型:
住宅空间的围合一般可分为三类:
庭院一广场型、带型、组合型(图8-9)。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10
第三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4)空间构图手法:
空间构图是创造建筑群体清晰、优美和富于变化的空间景观的基本手段,如
变化空间形状
变化空间大小
空间对比手法变化空间类型
变化围合要素
变化建筑高度
(图8-11)。
空间主题构图方法:如组团中院落及公共活动用房。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12
第三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五种)
1)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楼(图8-13)。
特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但空间容易呆板、单调。
2)周边式:沿街坊道路布置,有单周边式和双周边式。
特点:街景,且内部较安静,节地,但部分朝向、日
照通风较差,转角处视线干扰(图8-14)。
3)点群式:低层独院式、多层点式以及高层塔式住宅
布置:围绕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或水面有规律或
自由地布置,可形成丰富的群体空间。
特点:便于结合地形灵活布置,不利于节能(图8-15)。
建筑学系/李志军制作
14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