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绍兴土壤.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绍兴土壤 】是由【guoxiachuanyue00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绍兴土壤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六章土壤
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态特征各异,土质良好,且多宜农业利用。从类型上讲,除了地带性的红壤、黄壤以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石灰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等9个土类。全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丰富的土壤资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各种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节地带性土壤
红壤土类
有红壤、红黄壤及红壤性土等3个亚类,11个土属,17个土种,共5113943亩,%。
红筋泥土属红筋泥土属面积52917亩,占山地、旱地土壤面积的
%,该土属分为红筋泥、黄筋泥两个土种,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红筋泥土层深厚,呈酸性,目前绝大部分已开垦种植茶树和旱地杂粮。本土属土壤适宜种茶、李,也可种花生、甘薯等耐酸性较强的农作物,也可以种植毛竹、油桐、杉树、马尾松等林木。
砂粘质红泥土属面积185128亩,主要分布在诸暨墨城至绍兴漓渚
一带,成土母质主要为粗晶花岗岩风化体。土层深厚,全土层含有大量的石英砂粒,但粘粒含量也较高,具有既砂又粘的特点。砂粘质红泥的分布地区多为荒山疏林,以马尾松与矮灌木为主。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有利经济林发展,适宜种植杉木、檫树及耐酸果树。
黄粘土土属面积24366亩,主要分布在海拔200〜600米的玄武岩
高丘台地上,一般零星呈小块状分布。成土母质为玄武岩风化的残坡积物。黄粘土全土层较厚,红壤化作用比较弱,有机质含量较低,一部分已开垦种植茶树或旱地杂粮,但大部分仍为自然植被。
红粉泥土土属面积324349亩,主要分布于诸暨越山、浬浦、枫桥
一线,新昌沙溪、长诏一线以西至嵊县浦口、仙岩一线以东,以及绍兴县的稽东、稽江、青陶一带的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母质为淡紫红色凝灰岩风化残坡积物。红粉泥土土属划分为粉红泥土与紫粉泥土两个土种,成土母质分别为浅色凝灰岩与紫色凝灰岩风化物。红粉泥地处丘陵,土壤耕性好,开垦面积大,适宜于种植烟草。本土属持水能力差,易受旱灾影响。
油红泥土属面积21997亩,主要分布在诸暨西北部与绍兴县西南部
的兰亭、漓渚一带的石灰岩低丘陵坡上,海拔在100米以下。油红泥母质为石灰岩风化残坡积物。该土属土层深厚,可达1米左右,土块有油脂光泽,质地粘重,宜发展漆树、棕树、柏树等经济林;旱地宜多种绿肥作物,增施磷肥,以提高作物产量。
黄壤土类
黄壤土类在境内为垂直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会稽山,北部龙门山,东南部天台山以及东部四明山的山体上部,面积504286亩,%,%。本土类仅1个黄壤亚类。
山地黄泥土土属面积497711亩,主要分布于海拔550米以上的山
地,母质为各种凝灰岩、流纹岩风化残坡积物。土层厚度不一,缓坡及山岙土层厚,可达几米,陡坡厚
50〜60厘米。分为山地黄泥土、山地黄泥砂土和山地香灰土3个土种,土壤养分含量丰富。由于海拔较高,不宜开垦为耕作土壤,但适宜发展耐寒抗湿的用材林、优质茶园、药材基地等。
山地黄粘土土属面积6575亩,主要分布在嵊县城溪、民胜等地海
拔600〜750米的玄武岩台地上,绍兴县孙岙丹家一带也有少量分布。成土母质为玄武岩风化残坡积物。本土属土层深厚,目前已大部分开垦利用,种植茶树和旱地杂粮。
红松泥土属面积251448亩,主要分布于江山一绍兴断裂带与余姚
一丽水断列带之间的隆起地带,母质为角闪斜石片麻岩、石英闪长岩、云母石英片岩和混合岩等变质岩风化体。全土层深厚,厚度可达几米或十几米,质地上下均为壤质粘土,呈酸性反应,土体中含大量云母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体较疏松易垦种,特别宜于种植杉木、毛竹。
红泥土土属红泥土土属面积104373亩,主要分布在会稽山、四明
山北麓的低丘及新昌盆地的低丘台地上,成土母质为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风化的残坡积物。红泥土的全土层在50厘米以上,土色呈淡红棕色。本土属分为红泥土、红泥砂土和红砾泥3个土种。红泥土地处低丘缓坡,土层较深,呈酸性,又近村庄,因此,大部分已开垦种植茶、果树和旱地杂粮,其他均为用材林和薪炭林。
红粘土土属面积294811亩,主要分布在新嵊盆地西南部的三大台
地的中心位置,母质为玄武岩风化残坡积物。土层深厚,风化层厚达几米或十几米,红壤化作用极为强烈,作物生长较差,但开发潜力很大。
亚黄筋泥土属面积仅4705亩,主要分布于诸暨牌头与嵊县崇仁等
山前洪坡积裙,地形较为平缓,成土母质为Q1红土。目前多为旱地与桑、果园,土壤疏松,耕作方便,但保肥和保水性差,养分含量低,作物产量不高。宜多种植旱地绿肥,增施猪、牛栏肥和土杂肥,提高土壤肥力。
黄泥土土属面积3658759亩,广泛分布于低丘、丘陵,母质为各种
凝灰岩、流纹岩等火山喷出岩及石英岩的风化物。本土属分为黄泥土、黄砾泥和黄砂泥土3个土种。目前大部分利用建茶园、果园、毛竹及用材林,在山脚缓坡处基本上已开垦为旱地,作物产量较高。
黄红泥土土属面积194036亩,主要分布在诸暨西北部与绍兴西南
部一带的低丘上,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母质为页岩、砂页岩和片岩风化的残坡积物。地势平缓,土层厚,农用潜力大,目前多为旱地和茶园。
第二节隐域性土壤
水稻土土类
全市水稻土面积3404373亩,%。其中诸暨面积最大,有995853亩,其次为绍兴县(含越城区),有793655亩,嵊县和上虞分别为691162亩和584397亩,新昌为339308亩。水稻土的分布范围很广,但通常集中连片分布在滨海、水网和河谷平原,丘陵、山区相对分散,且多分布在山间谷地、山麓坡地和岗坡地。
水稻土是在各类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人们长期耕种水稻的条件下发育而成的一类特殊土壤(即人为水成土)。滨海、水网平原的水稻土起源于浅海、湖沼相和河湖相沉积物;河谷平原的水稻土起源于河流冲积物或洪冲积物;第四纪红土、丘陵山区的水稻土起源于各种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坡积物或再积物。水稻土划分为渗育型、潴育型、脱潜潴育型和潜育型水稻土
4个亚类。
黄泥田土属面积138170亩,零星分布于各丘陵、低山的岗背或上
坡地。海拔20〜600米不一。起源的成土母质为各类火山喷出岩风化的残坡积物,多由红壤、黄红壤、黄壤土经人工开垦种植水稻发育而成。本土属全土层厚薄不一,土色不一。质地受起源母岩的影响而有显著差异。呈酸性或微酸性。本土属根据母质特性、分布海拔高程,分为山地黄泥田、山地黄粘田、黄泥田、砂性黄泥田、白砂田、黄粘田等。黄泥田处于岗背或上坡地,以山塘水库灌溉为主,因水源不足,易遭旱灾,多为“靠天田”。该土属泡水耕作土壤易糊烂,保肥性适中。因田块小,落差大,往往影响耕作质量。
钙质紫泥田土属面积12301亩,较集中分布于新嵊和诸暨盆地边缘
的低丘岗地或剥蚀面上,海拔均在150米以下。成土母质为白垩纪石灰性紫(红)色砂(页)岩风化的残坡积物,由石灰性紫砂土发育而成。本土属全土层厚度不一,土色保持母质的色泽,质地为粘壤土,上下层较均一。多含细砂和粉砂,耕层呈微酸性,底土层呈中性或微碱性,有微弱石灰性反应。本土属根据质地分为钙质紫砂田、钙质紫泥田两个土种。
黄筋泥田土属面积20326亩,主要分布在嵊县长乐江河谷边缘的低
丘缓坡地,海拔70米以下。黄筋泥田起源于第四纪红土,系开垦水稻历史较短的平缓梯田,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以山塘水库灌溉为主。全土层深厚,层次分化不明显。仅有黄筋泥田1个土种。黄筋泥田耕作层较浅薄,心土层紧实,作物扎根浅,麦类后期易倒伏。保水保肥性一般,供肥性差,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钾,早稻前期易发僵,后期早衰。大麦酸害严重,产量较低。
红泥田土属面积59663亩,主要分布在新昌、嵊县两县的的玄武岩
台地和低丘缓坡,海拔150米以下。红泥田起源母质为玄武岩、凝灰岩和片麻岩风化的残坡积物,由红粘土、红泥土和红松泥等红壤发育而成。种植水稻历史较长,多系梯田。全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酸性较强,色泽上层较下层暗。根据母质类型分为红泥田、红松田、红粘田3个土种。该土属耕性差,干耕板结,湿耕粘韧。耕耙后立即播种易产生沉苗现象。土壤有机养分分解慢,缺磷缺钾,早稻发僵,种植大麦易发生酸害。
黄油泥田土属面积仅6069亩,主要分布于诸暨五一、应店街等石
灰岩低丘缓坡,海拔100米以下。黄油泥田由石灰岩土发育而成,仅黄油泥田1个土种。该土属质地上下一致,较为粘重,土色暗,有油脂光泽。黄油泥田耕性差,适耕期短。湿耕时,土粒分散,干耕坚硬块大,现耕现种沉苗。土性冷,保肥性差,磷易被土壤所固定,钾易流失,早稻前期易发僵。
棕泥田土属面积55017亩,主要分布于新昌、嵊县玄武岩台地边缘
的丘陵岗背与剥蚀面上,多呈环形带状,母质为玄武岩风化的残坡积物,由棕泥土发育而成。根据母质来源不同,分为棕泥田、硅藻白土田2个土种。本土属全土层厚薄不一,质地粘重,上下均匀,代换性盐基总量较高,色泽较暗。棕泥田耕作性能不良,适耕期短,干时板结开裂,遇水粘糊,可塑性大。供肥保肥性较为协调。
培泥砂田土属面积216535亩,主要分布在曹娥江、浦阳江中下游
两侧的河漫滩地和各支流下游河谷展宽处。在河道连片处常有连片分布,海拔在50米以下。培泥砂田起源于近代河流冲积物,垦种历史较短,土体发育处于初期阶段。根据质地不同,分为培泥砂田、砂田2个土种。本土属全土层深厚,但耕层较浅薄,质地疏松,粗砂和细砂含量较高,沉积颗粒较均一。培泥砂田所处地形较平坦,一般可自流灌溉,园田化程度高,但基础肥力不高,保肥保水能力较差。
江涂泥田土属面积45024亩,主要分布在上虞曹娥江河口两侧,海
拔4米以下。江涂泥田起源于近代河海相沉积物,种植历史较短。仅江涂泥田1个土种。本土属土层深厚,色泽较暗,质地壤土或粘壤土,以细砂和粉砂为主,质地疏松,耕性好,通透性和供肥性较强,土壤肥力较低,保苗能力弱,易汀浆板结。耕层浅薄,有机质和磷钾含量较低。
淡涂泥田土属面积12478亩,主要分布在绍兴县古海塘一带的
滨海地区,海拔4米以下。淡涂泥田起源于近代浅海沉积物。本土属仅淡涂泥田1个土种。土层深厚,质地较均匀,以细砂和粉砂为主,分选性好。层状结构,色泽均一。上层微酸性,下层偏碱性,并有石灰性反应和含盐分。淡涂泥田耕性良好,土壤通气透水,宜种性强,保肥性较好,但易汀浆板结,耕作过糊易沉苗。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但缺钾严重。
涂泥田土属面积55283亩,主要分布在绍兴新围垦海涂,海拔
5米以下。涂泥田起源于新近浅海沉积物,多为70年代开始种植水稻,成土时间短。土层深厚,发育度差,碳酸钙和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处于脱盐脱钙过程中,夏秋干旱季节常有返盐现象。颗粒组成较均匀,以细砂和粉砂为主,粘粒、粗粒含量均较少。本土属仅1涂泥田土种。涂泥田耕作轻松省力,含砂量高,通透性和供肥性良好,粘着性和粘结性弱。遇水易汀浆板结,插秧困难。土壤养分贫瘠,缺氮、磷、钾和有机质,且保苗性弱。
洪积泥砂田土属面积154892亩,主要分布在各丘陵山区的溪流两
侧和山口洪积扇,多为高山峡谷地和山口谷地。洪积泥砂田起源于近代洪积物,经人工砌坎成田种植水稻。根据塥层层位及类型,分为洪积泥砂田、焦砾塥洪积泥砂田和古潮泥砂田3个土种。本土属土层较浅薄,一般不足1米。土体各层内砾、砂、泥混杂,砾石磨圆度差。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在溪流上游地段土体内的砾石较大,砂粗、泥少。洪积泥砂田耕作轻松省力,但有“顶犁跳犁”现象。土壤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差,并有漏水漏肥现象,沉砂和汀浆性较明显。因光照少、水冷、土温低,土壤中的机质不易分解,多为稻瘟病流行地区。
黄泥砂田土属面积742117亩。广泛分布于丘陵低山的山垄、山岙、
山麓缓坡地,与河谷、水网平原相连的山前平缓地也有分布。黄泥砂田起源于各类岩石风化的残坡积物或经短距离搬运后的再积物,由红壤、黄壤、粗骨土及石质土发育而成,多系梯田,一般以山塘水库自流灌溉。受灌溉水和地下水双重影响,冬季地下水位一般在80厘米以下。土体内物质产生淋溶、沉积。全土层厚度不一,质地多为粘壤和粘质壤土,亦有粉砂质壤土。土体上部常显灰白色或灰黄色,底土常显红壤、黄壤母色。一般呈酸性或微酸性,一些地区因长期施用石灰,有石灰性反应。本土层根据母质来源、质地及障碍层,分为山地黄泥砂田、黄泥砂田、焦砾塥黄泥砂田、黄粉泥田、黄泥田5个土种。黄泥砂田分布范围较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保肥保水性中等。但土温低,阳光不足,缺磷,少钾,土壤基本肥力低。
泥砂田土属面积241196亩,主要分布在曹娥江、浦阳江各支流中
上游或溪流较开阔的溪滩地。泥砂田起源于溪江洪、冲积物,以冲积物为主,由泥砂土发育而成,经人工改滩造田,筑坎种植水稻。通过长期地培泥、耕作、施肥的水耕熟化,地下水一般在70厘米以下。根据砂砾层位出现的部位,分有泥砂田、焦塥泥砂田2个土种。全土层不足1米,耕层浅薄,质地上部多为粘壤土,底部多为砂质壤土或砂砾层。呈微酸性至近中性。泥砂田耕作省力,通透性能好,供肥性强,农业利用率高。
泥质田土属面积329602亩,集中分布在浦阳江、曹娥江中上游两
旁和各支流中下游两侧的河漫滩地,是两江河谷平原的主要水稻土类型。泥质田起源于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多为壤质粘土,颗粒均一,各层间较一致。泥质田多为旱涝保收良田,是全市稳产高产农田之一。泥质田的通透性好,保肥供肥性协调,宜耕期长,耕性好,稻苗转青快,发棵早,后期青秆黄熟。
老黄筋泥田土属面积124960亩,主要分布在诸暨、新昌、嵊和三
界一章镇盆地的边缘低丘,海拔50米以下。老黄筋泥田起源于第四纪红土,由红筋泥或黄筋泥发育而成。受异源母质影响,分为老黄筋泥田,泥砂头老黄筋泥田2个土种。本土属土层深厚,全土层一般在1米以上。所处地势较开阔平缓,排水良好,自流灌溉,熟化程度高,有机质较丰富,质地适中,保肥供肥性好,基础肥力中等。耕性较好,但易汀浆板结,土壤中磷、钾较缺。
黄斑田土属面积120727亩,主要分布于浦阳江下游“诸暨湖田”
和上虞、绍兴水网平原内沿河、湖边的高田。黄斑田起源于河湖、湖海相沉积物。本土属主要有黄斑田、青塥黄斑田2个土种。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颗粒匀细。离河、湖岸较近,地势略高,排灌方便。土壤基础肥力较高,保肥性较强。
小粉田土属面积104927亩,主要分布于绍兴西小江两岸和上虞中
北部水网平原,海拔6米以下。小粉田起源于河海相沉积物,地下水埋藏较深,一般在80厘米以下。土体基本脱钙,并有较明显的剖面发育。土层深厚,土粒匀细,粉砂含量较高,粘粒含量从上到下递增,耕层显粉砂性。上层微酸性,中层近中性,下层微碱性,常有石灰性反应。小粉田质地适中,耕性好,粘着性较小,通透性能强,但易板结汀浆。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供肥性较好。
粉泥田土属面积96116亩,主要分布在绍兴、上虞水网平原靠近沿
海一带,海拔4米以下。粉泥田起源于浅海相沉积物,经人工围海造田长期种植水稻,地下水位一般为70厘米以下,土体已基本脱钙。本土属土层深厚,土色以灰黄色为主。质地壤质粘土,上轻下重,颗粒匀细。酸碱度以中性为主,上部呈微酸性,下部碱性,伴有石灰性反应。粉泥田质地适中,耕作省力。土壤肥力中等,但汀浆性明显。
紫泥砂田土属面积58366亩,主要分布在新嵊、诸暨两大断陷盆地
边缘低丘剥蚀面缓坡地,海拔100米以下。紫泥砂田起源于白垩纪石灰性紫(红)色砂岩、砂页岩风化的残坡积物,由石灰性紫色土发育而成,仅紫泥砂田1个土种。本土属全土层1米左右,耕层浅薄。质地粘壤土或壤质粘土,含有少量的粗砂和石砾。土体呈母岩色泽,土色较均一。上部呈微酸性,底部中性或微碱性,常有石灰性反应。局部地段底部为第四纪红土,而呈“二元”异源母质。土壤质地适中,砂粒、粉粒含量较高,汀浆性明显,土壤粘结力和粘着力弱,保肥供水性较差。
红紫泥砂田土属面积15146亩,零星分布在丘陵缓坡,海拔100
米以下。红紫泥砂田起源于非石灰性紫(红)色砂岩、砂页岩风化的残坡积物,仅有红泥砂田1个土种。本土属土层厚度不一,耕层浅薄,土体内粗砂含量较高,母岩色泽影响较深,呈微酸性。红紫泥砂田地势也较平缓,耕作省力。保蓄能力差,一般以山塘水库灌溉,易受干旱。
棕泥砂田土属面积35886亩,零星分布于新昌、嵊县两县玄武岩台
地边缘低丘垄田,多系梯田。棕泥砂田起源地玄武岩风化的残坡积物,由棕泥土发育而成。仅有棕泥砂田1个土种。本土属土层较深厚,土色保持母岩色泽。质地以壤质粘土为主,粘粒含量较高,潴育斑纹隐现。棕泥砂田耕作性能较差,淹水稀糊,干耕则坚硬板结,粘着力和粘结力较强。通透性差,有机肥不易分解,土温低,磷、钾和锌含量较低,早稻插种易沉苗,早晚稻易发僵。
黄化青紫泥田土属面积140885亩,主要分布于绍兴、上虞水网平
原区,海拔6米以下。黄化青紫泥田起源于湖相或湖海相沉积物,仅有黄化青紫泥田1个土种。本土属土层深厚,质地以壤质粘土为主。土壤中水、气互相协调,作物易起发,是绍兴、上虞高产农田之一。土壤基础肥力较高,保肥性能强。
黄化青泥田土属面积15702亩,集中分布于诸暨境内浦阳江下游的
“诸暨湖田”内,〜。黄化青泥田起源于河湖相沉积物。此类沉积物系历史上浦阳江出水受阻,江水泛滥淤积,荒芜成湖泊沼地。后经人工改良利用,逐步脱潜向潴育化方向发展。本土属仅有黄化青泥田1个土种。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颗粒匀细,上下一致,微酸性。土壤基础肥力较高,保肥保水性较好,土温低,有机质不易分解,速效磷、钾缺乏。耕作粘韧,起浆沉苗,适耕期短。早稻缺磷易沉苗发僵,晚稻缺钾出现胡麻叶斑病。
青紫泥田土属面积353810亩,集中分布在绍兴、上虞水网平原内
排水不良或离河道较远的里进田,海拔6米以下。青紫泥田起源于湖河、湖海相沉积物,仅有青紫泥田1个土种。本土属土层深厚,质地较粘重,全土层颗粒匀细,土体比较软糊,土色上层暗灰黄色,下层灰色,潜育层位较高,上部多酸性至微酸性,底部呈微酸性至中性。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代换量大。青紫泥田的基础肥力较高,保蓄性能强。因土壤闭塞,土质粘重,作物起发早,早稻发蘖发棵迟。耕性差,起浆沉苗,影响插秧质量。
青粉泥田土属面积128946亩,主要分布在绍兴、上虞水网平原靠
近滨海的低洼地段,海拔6米以下。青粉泥田起源于浅海、湖沼或河湖相沉积物。土层深厚,质地多为粉砂质粘壤土至壤质粘土,颗粒匀细,细砂含量较黄化青紫泥田和青紫泥田高。近中性,剖面底层常有石灰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但低于青紫泥田。本土属仅有青粉泥田1个土种。青粉泥田的养分状况低于青紫泥田,耕性较青紫泥田疏松,但因排水不畅,渍水严重,土壤养分不易被作物吸收,供肥性差。
烂浸田土属面积18291亩,零星分布于丘陵山区的沟谷底部、山口
洪积扇前缘等局部低洼地,地势低凹,终年积水,一般为烂冬田。烂浸田母质为各种山地土壤的再积物或洪积物。土层深厚,亚铁反应强烈。本土属有烂翁田、烂黄泥田2个土种。烂浸田潜在有机养分较高,水冷土温低,有机养分不易分解,速效磷、钾及锌、硼含量较低。
烂泥田土属面积15208亩,零星分布于曹娥江和浦阳江河谷畈心或
近山洼地。烂泥田母质为河流冲积物。由于地势低洼,溪河汇集,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接近地表,土体渍水时间长,潜育现象明显。全土层深厚,土体软糊,粘粒含量高,亚铁反应明显。干湿土色泽变化大,收缩性强。烂泥田的潜在养分较高,但土质粘,土温低,不易分解,速效养分缺乏。耕性差,耕作困难,起浆沉苗。早稻插秧后易发僵,起发慢,重者根发黑,烂根死苗,后期易贪青倒伏,晚稻易发生胡麻片斑病。产量较低,一般为低产田。
烂青紫泥田土属面积8972亩,主要分布于上虞、绍兴水网平原低洼处,海拔
3米以下。母质为湖河相沉积物。由人工围湖种植水稻而成,地势低洼,终年积水,仅有烂青紫泥田1个土种。本土属土层深厚,底部常有黑色泥炭层或腐污层。质地下层较上层粘重,土体软糊,通透性差。土壤养分尚丰富,但土质粘重、缺气,有机质不易分解。耕性差,排水困难。
烂青泥田土属面积68104亩,集中分布在“诸暨湖田”内,海拔5〜
6米。嵊县和上虞零星分布在曹娥江中下游牛轭湖低洼地。烂青泥田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经人工筑堤修闸,开挖渠道,逐渐改湖为田。地势是四周高,中间凹陷,形似锅底,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有烂青泥田、烂青紫泥田2个土种。本土属土层深厚,质地粘韧,土体软糊,无结构,潜育层位高,亚铁反应明显。土色以青灰色为主,暴露于空气中后转灰黄色。微酸性至近中性,土壤粘着力强,收缩性大,有机质较丰富,代换量大。基础肥力较高,保肥性能强。耕性差,灌水耕耙糊浮,插秧易沉苗,干耕坚硬难碎。土温低,质地粘韧,通透性差,有机质分解缓慢,早稻易发僵。
潮土土类
潮土面积223107亩,%,主要分布在河谷、水网及滨海平原,母质为河流冲、洪积物与海相沉积物,土体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潮土土类划分为潮土与灰潮土2个亚类。
洪积泥土土属面积5634亩,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谷口的冲积扇
上,母质为山区溪流的洪积物。土体内砂、砾、泥夹杂,砾石大小和磨圆度不一,层理性差,微酸性。母质层次不明显,无结构。洪积泥土呈零星分布,土层浅,土质疏松,漏肥漏水,耕作性能差。利用现状多为桑园和果园。
培泥土土属面积59830亩,主要分布在清水砂内侧,目前仍遭特大
洪水的影响。培泥土的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体深厚,一般在1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目前以种植甘蔗、蔬菜、花生、桑树和旱杂粮等经济作物为主。由于质地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后期往往易脱肥早衰。
泥砂土土属面积4729亩,主要分布于溪流的中上游地段的两侧及
老河溪滩地,母质为较早的洪冲积物。
目前农业利用方式以桑园、果园及旱粮地为主,但由于潜在养分不足,作物易早衰。
堆叠土土属面积仅500亩,主要分布在“诸暨湖田”内,母质为河
湖沉积物,本土属是由“诸暨湖田”内,早期围湖造田,人工作埂,后来小湖并大湖,堤埂残遗形成的土壤。质地粘重,排水良好,全土层1米以上。目前多为桑园和果园地。宜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发展多种经营。
粉泥土土属面积50835亩,集中分布在上虞松厦水网平原向滨海平
原过渡地带。粉泥土的母质为近代浅海相、湖河相沉积物,上层为近海相沉积物。本土层地处沿海,大部分种植棉麻,并与水稻轮作,部分种蔬菜等经济作物。
淡涂泥土属面积24815亩,主要分布在上虞、绍兴两县的滨海地区。
母质为近代海相沉积物。土层深厚,层状结构明显,处在滨海平原内侧,目前多种植棉花,少量种植葡萄、蔬菜。
滨海盐土土类
面积374550亩,%,主要分布在上虞、绍兴两县的钱塘江口滩涂上。母质来源于新近浅海沉积物,土壤发育度较差,有少量垂直管状锈斑。土壤因长期浸淹于海潮咸水之中,脱离海潮影响年代不到20年,还处于初步脱盐过程,盐害比较严重,有机质贫乏。目前一部分土地种植瓜、棉和粮,
尚有10%的土地属于待垦处女地,开发潜力较大。根据养分含量,分为滨海盐土、潮化盐土和潮间盐土3个亚类。
涂泥土土属面积20214亩,集中分布在绍兴和上虞的新围海涂。仅
1个涂泥土土种,俗称流板砂土。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亦有砂质壤土。本土属地处钱塘江口海涂,属于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粗粉砂含量高,通透性好,但易汀板;土壤盐分、碳酸钙含量高,盐碱严重,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乏,但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带菌量少,各种无机营养元素较全面,经开垦、淡化、熟化后,生产潜力很大。而且这类土壤宜种性广,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蔬作物都适宜生长,是未来粮食与副食品生产基地。
咸砂土土属面积158376亩,主要分布在绍兴、上虞新围海涂,并
与涂泥土夹杂分布。有一轻咸砂土土种,面积131515亩;一中咸砂土土种,面积26861亩。母质为新海相沉积物。土体深厚,质地轻壤,土层呈层状结构,发育度低。本土属地处钱塘江口海涂,已开垦种种棉、西瓜和蔬菜等作物,但因含盐太高,养分贫乏,作物尚不能适应。
潮间滩涂土属面积195960亩,仅1个粗粉砂涂土种,主要分布在
上虞、绍兴的钱塘江河口海岸,在滨海盐土外侧,一般位于新围的堤坝外与海水退潮后最低水位线之间。成土母质为最近新的浅海沉积物,土壤尚未稳定,目前尚未被利用。但随着海潮的长期侵入,滩涂淤泥不断地淤积增厚,又为围垦新的海涂打下了基础,是增加耕地面积潜力很大的土壤资源。
紫色土类
紫色土面积291763亩,%。成土母质为石灰性与非石灰性紫色砂页岩风化物。由于受到成土母质的强烈影响,使土体保持相对幼年的阶段,其土壤颜色、矿物成分等保持母岩的某些特性。紫色土土类按其母岩类型及碳酸钙含量和有无石灰性反应,分为石灰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2个亚类。
紫色土土属面积35995亩,主要分布在丘陵山脚缓坡地,呈带状分
布,母质为石灰性紫红色砂岩风化物。本土属分为紫砂土与紫泥土2个土种,土层厚薄相差很大,坡地上部不足20厘米,并常有母岩裸露,缓坡处土层较厚。土色呈紫色或紫红棕色。紫色土目前已大部分开垦为旱地,未开垦的山地,一般植被稀疏,坡度较大,侵蚀严重。
红紫色土土属面积264458亩,主要分布在市境内西南部浦阳江以
东,黄泽江以西的广阔低丘,在浦阳江中上游地段常与黄筋泥穿插,在曹娥江上游常与玄武岩土壤交叠分布。红紫色土母质为石灰性紫红色砂页岩风化物。该土属上部土壤淋溶而脱钙,呈酸性或微酸性,底部石灰性反应强,并有母岩特征。质地上下均匀,土色保持母岩色泽。根据质地分为红紫砂土与红紫泥土2个土种。
酸性紫色土土属面积77935亩,主要分布在诸暨西北部三都一狮
象、枫桥一栎江,嵊县西北部石璜一谷来及绍兴两溪一带的丘陵山麓。酸性紫色土母质为震旦系(志棠组)或侏罗系(劳村组)紫(红)色非石灰性砂岩、砂页岩风化物。母岩松脆、色深,易受物理风化而破碎,土体结构性差,易冲刷;以紫棕色为主,上下色泽均一。目前植被稀疏,常为矮松或灌林,多系荒山,少数开垦种植旱粮或茶树。
红砂土土属面积13375亩,主要集中分布在诸暨董公至三江口一带
“湖田”内孤丘。母质为上侏罗系红色砂岩、砂页岩风化物。受母岩色泽影响较深,土壤颜色保持母岩色泽。砂性重,上下土层较疏松。呈酸性,常含有粗砂和
石砾,土层比酸性紫色土稍深厚,土壤中速效磷、钾含量低。本土属多为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
石灰岩土土类
面积85162亩,%,占山、%,集中分布在诸暨中部石灰岩低丘岗地。由于碳酸钙淋溶较为微弱,土色暗黑,呈中性至碱性反应,从而阻止和延缓了盐基成分的淋失,使土体处于幼年阶段,仍保持母岩富碳酸钙等特性,为非地带性土壤。石灰岩土分为石灰岩黑色土与石灰岩棕色土2亚类。
碳质灰岩黑色土土属面积3406亩,分布在诸暨中部连湖、姚江、
五一等地石灰岩低丘岗地,呈西北朝东南方向的狭窄带分布。母质为寒武系石灰岩风化物。土层厚薄不一,一般较薄,但岩石裂隙间也常较深厚。土色深,土干时疏松,湿时粘。呈中性至碱性,常有石灰反应。土层含岩石碎片较多,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较高。本土属因土层较薄,且多夹有石块,植被生长差,很多林木生长不良,多荒山。土层深厚处,肥力较高,种植麦、豆、薯类等作物,生长较好。
油黄泥土土属面积81756,集中分布在诸暨云石一应店街、冠山一
狮象、梓里一阮村一带,呈西北朝南方向带状分布。油黄泥土母质为寒武系石灰岩风化物。土层比碳质灰岩黑色土深厚,全土层可达50〜70厘米,土块有油脂光泽,土色以淡棕红色为主。油黄泥土质粘重,干时坚硬,湿时粘韧,粘着性和结构性强,耕作困难,保肥性强。在山脚和岩石隙地,土层深厚,一般垦种旱粮和桑树,山顶或上坡多岩石裸露,少植被,宜因地种植漆树、棕榈、银杏等经济林木。
中基性火山岩土土类
面积196075亩,%。1个中、基性火山岩土亚类,1个棕泥土土属。
棕泥土土属面积196075亩,主要分布于玄武岩台地的边缘及剥蚀
面的上部,呈不规则的圈带状分布。台地陡度越大,其面积越小,土层也越薄。棕泥土往往与中生代白垩系紫砂岩风化的土壤交叠分布,通常棕泥土处于上部地形。由于玄武岩台地之间切割严重,抬升海拔高度不同,互不相连,因此,棕泥土的分布呈零星状。
棕泥土母质为第三纪嵊县组玄武岩风化物。土层厚薄相差甚大,陡坡地段仅16厘米,在局部地方常有母岩裸露,缓坡及山岙地段上层厚可达1米以上。棕泥土为玄武岩幼年土,处于新风化阶段,矿质养分含量丰富。目前,
棕泥土基本上开垦为旱地,其适种性较广,易获得优质高产。
粗骨土土类
面积1076448亩,%,%。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的陡坡上。由于地形陡或因植被遭破坏,侵蚀严重,全

绍兴土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