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在当前中学的传播与接受
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各国文化相互融合,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教科书则是他们了解外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教科书中的选文要尽可能地体现不同主体的思想和文化底蕴,并呈现多样性与丰富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增长学生的见识,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但是,外国文学作品如何能在中学更好地传播与接受,与教科书的选文有很大关系。
一、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概况
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占比重较大,通过分析发现语文教科书的编者正在致力于让初中生在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会吸收外来文明,感受来自不同国家和作者的文学风格。以下是从篇目、作者、国家三个方面对教科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文进行分类(表1)。
从表1显示,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作者不仅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或伟人,其中也编入了不少新作家的文章,比如圣埃克絮佩里、罗迦?费? 因格等。作品的国家分布也很广泛,除了一些中欧国家,还有像中东地区的黎巴嫩,以及日本等地区。正因为选文作者和国家分布的丰富性,使得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呈现出不同视野,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接受外来文化。
(一)选文的国别丰富,以美国、法国作品居前
基于对教科书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归纳,发现其中涉及的国家有美国、法国、俄国、英国、丹麦、奥地利、德国、黎巴嫩、日本、古希腊和古罗马。而分布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法国和俄国。(见图1)
如图1所示,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最多的三个国家为美国9篇,法国8篇,俄国7篇。当前世界各国联系密切,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也是美国作品选文较多的原因之一,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等。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塑造了积极的美国形象。
选文数量排在第二位国家的是法国。法国文学体裁丰富,内容多样,文学性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以及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反映了法国文化丰富的一面。
选文数量排在第三位的国家是俄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一些领域效仿俄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教育制度的选择上。所以,对俄国作品选文也控制在一定数量上,选取的作品主题积极向上,能够给人以启迪。例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高尔基的《海燕》等作品。
还有一些??家的选文,例如日本、丹麦、奥地利等国。这说明我国对选文的重视,力求多样性与丰富性,让学生接受多元文化,开阔视野。也体现我国对各国文化的包容态度,代表中国愿意与世界相连,互相借鉴和学习。
(二)选文的主题多样,尤其关注理想追求
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整理,最终确定五组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类型,分别是理想追求、社会现实、科学探索、人文风俗、革命斗争。统计结果如下图。
从图2可见,理想追求、社会现实、科学探索三个主题选文数量最多。尤其是理想追求类主题,例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外国文学作品在当前中学的传播与接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