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法文献学 】是由【小英小英】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书法文献学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书法文献学
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朱熹注论语时解释“文献”一词说:“文,典籍也;献,贤也”;
“文献”,可以作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今天,“文献”一词多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二、文献的分类
1、按时代分
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
2、按学科分
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
3、按文献组群分
可分为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
文献学有普通文献学与专业文献学之分,普通文献学是专业文献学的基础;
三、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与目的
研究范围:
文献学主要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
研究目的:
1、我们学习文献学,可以掌握文献学的基础知识;
2、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面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3、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即鉴别图书的优劣,知道什么是精品书;
第二章 各种载体的文献
文献的载体有:骨、金、石、纺织品、陶、竹、木、纸、光盘等;
第一节 甲骨文文献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等,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甲骨文又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文字和书法的宝库;我国真正有系统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到1991年9月,共出土了约10至15万片甲骨;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五里小屯村,即商朝第九代王盘庚迁都以后的殷;1949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殷墟发掘了15次;
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
“罗王之学”;其后的文字学家董作宾、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把这四位学者统称为“甲骨学四堂”;
1899年至1999,甲骨文资料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多,这里择要介绍几种:
1、铁云藏龟
清刘鹗1857-1909辑;刘鹗是着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金石学家,是发现、购藏、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该书是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刘鹗从自己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选取拓本1058片,除去重出与伪刻的7片,实有1051片;
2、殷墟书契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金石学家;以清遗老自居;曾任伪满监察院长;辑;罗氏从1906年开始搜集甲骨,计得二万片,为早期收藏最多者;他先后出版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等专着,共收录甲骨3437片,将罗氏所藏精品大都包括在内;
3、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
王国维1877-1927,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辑着;1916年,英国商人哈同在上海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片;次年,王国维得见其拓片800纸,从中选出655片,辑为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收入艺术丛编第三集;
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28-1934年间,八次参加或主持殷墟的考古发掘;甲编收史语所第一至第九次殷墟考古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商务馆出版;乙编收殷墟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发掘出的甲骨9105片,依甲编体例编写;
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1892-1978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至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编,彭邦垧、谢济、马季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1、甲骨文编
孙海波着;初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
2、古文字类编增订本
高明,涂白奎编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该书以甲骨、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栏;每种字形注明出处;该书是我们研究文字形体演变、查阅古文字的基本工具书之一;1980年,中华书局曾出版高明古文字类编,其中有一些错误;
3、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4、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音移主人、
泽螺居士,辽宁省海城人;主编,1996年出版;该书是汇集考释甲骨文字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研究文字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二节 金文文献
金文,主要是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体属于大篆;
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使用青铜器,到公元5世纪止,主要集中在商周秦汉时期,以周代最多; 西周时期有铭文者多且铭文长;毛公鼎腹内总计有497字,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东周时期有铭文者减少,铭文变短,战国晚期铭文多物勒工名,字数更少;
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基本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 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等;
在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是礼器和乐器,主要用于贵族的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是地位与权力和象征,极为重要;
至宋,随着古代器物不断出土、流散,人们的迷信崇拜心理被逐渐打破;古代器物成为贵族士大夫的赏玩收藏品,后人把宋以来研究青铜器及石刻并旁及货币、玺印、玉器、简策等古代遗物的专门学问叫金石学;
金文字典
1、容庚编着的金文编
是目前最有影响的金文字典;该书是受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的影响而撰写的,初版于1925年,1938年补订重版,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校补本;容庚晚年在马国权、张振林的协助下继续增订,容庚卒后由张振林完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后定本收可识之字2420字,附录收不能确认之字1352字;
2、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
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
3、就日常查找金文字形来说,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亦较为方便;
第三节 石刻文献
石刻文献极为丰富,其主要载体有碣、碑、摩崖等;
一碣
即高石柱子,上大下小,形在方圆之间;秦人刻石鼓文虽较低,但仍是石柱,属于碣;其内容为咏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然“猎碣”;碣在魏晋以后被碑取代;较晚出现的碣是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墓群中的高丽好太王陵刻石,刻于晋义熙十年414年;
二摩崖
刻于天然崖壁之上,如汉代隶书名作石门颂、西峡颂,北齐、北周时期的峄山腰经妖精洞刻经、邹城的四山摩崖、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等,其书法隶楷参半,极负盛名;
三碑
碑之名起于周朝,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即拴祭祀的牲,猪、牛、羊等、测日影;
西汉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着名者如:莱子侯刻石 、五凤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等;
碑的形制:大多上为碑首,中为碑身,下为碑座;
汉碑往往在碑的上部凿有圆孔,叫作穿,穿四周有晕;汉碑的碑首分为平首或称齐首、圆首、圭首三种基本形制,后代不加螭首的碑多半因循这几种形制;碑首又称为碑额,一般情况下,碑额上刻标题;碑阳刻碑文,碑阴、碑侧刻题名,这是通例;也有阴阳面各刻一文的,还有阳面刻不完接刻到阴面的;
在汉以前的出土器物中,很少有和汉碑相似的;汉碑的圭首、圆首、上部以图案装饰等的特点,都可以在远早于汉代的北非、西亚、中亚的碑刻等遗物中找到,可见,东汉碑的形制,很可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碑座有刻成似龟而非龟形的,称为趺,亦有称之为贔屃者,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长,第九子贔屃音必西擅负重,故驮碑;
唐代以后,由蟠龙缠绕组成的螭首已经与碑身明显地分开,形成螭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的碑式;这也是至明清时期一直被帝王贵族们延用的碑式;
碑的用途:碑除了标识冢墓、颂扬功德外,还被用来刻写经典、药方、书目、记录谱系、名氏等;因此,碑又可分为墓碑、功德碑、纪事碑、经典碑及书籍刻碑等;
1、墓碑包括神道碑
墓碑一般立在墓前正中间,如孔子墓碑;
神道碑立在墓前神道两侧,左右对称;南朝以后墓碑与神道碑逐渐混而为一了;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如颜真卿所书勤礼碑;
2、功德碑
其形制与墓碑相同,一般树立在城邑要道、官署等处,内容为赞颂古代圣贤及前朝帝王、古代忠臣良将的功业、纪念任职官员的德政、表彰孝子节妇的道德典范等,如东汉的祀三公山碑,后汉的曹娥碑等;
3、经典及书籍刻碑
儒家石经,有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佑石经、南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石经等;
佛教刻经中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县云居寺的房山石经,从隋至康熙三十年陆续刻成,历时千年,刻石15000余块;
4、造像碑
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以陕西、河北等地为多;各地的造像碑表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最着名的是现存在药王山的陕西耀县造像碑群;其中太和二十年的姚伯多造像碑等尤为精彩;
书画碑
唐宋时期,始出现专门为欣赏书法艺术而刻制的石碑,如怀仁集王圣教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都曾刻于石碑上;曲阜孔继涑主持刊刻的玉虹楼法帖现藏孔庙内就是典型的书法碑;
四、墓志
墓志是自汉魏南北朝以来出现的一种重要袝葬品,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官僚望族、文人士子仍用它记述死者的家世与生平事迹;
墓志的别名 唐代,人们还称墓志为墓碣、墓记、墓版文、玄堂文、玄堂志等,宋元时期则常称之为埋铭,或圹志、圹刻等;
现传世及近代出土的墓志数量庞大,近年汇编的历代出土墓志合集中,已收集了汉魏至明清时期的墓志近7000块,加上未出土和未曾公开发表的墓志,估计墓志的留存数量将超过万件;
魏晋南北朝屡次禁碑,刺激了墓志的发展;墓碑的形制对墓志有影响;罗振玉石交录卷二云:
“晋人墓志皆为小碑,直立圹中,与后世墓志平放者不同,故无盖而有额;”这种小碑的形制与汉碑相同,只有大小的区别而已;至六朝时期,墓志始平放;
现存历代墓志多为方形及长方形的石制品,还有部分砖、瓷制品及铁铸品;墓志边长可自30厘米到100厘米以上;定型后的墓志多为盝lu顶盒式,分为志身、志盖两部分;
石刻文字由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丰富的史料价值,在它产生后不久就被古代文人着录、引用和研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身――中国金石学,实际上是从石刻的研究和着录起步的;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着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石刻着录之一;
宋代石刻文献重要着作:宋代是中国金石学研究、着录的第一个高峰;
集古录十卷
宋欧阳修撰;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也是着录类的第一部着作;成书于嘉佑八年;欧阳修集金石拓本汇为集古录,又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并将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一并记载,这第三部分即今日存世的集古录跋尾,简称集古录,共十卷四百多篇,以石刻题跋为主;
金石录三十卷
宋赵明诚撰;成书于北宋末;是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金石学研究专着;该书辑录赵氏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计2000种;包括目录十卷、跋尾二十卷,收录石刻1900余种,跋尾502篇;此书代表了宋代金石着录研究的最高水平;
宣和博古图,王黼撰,成书于宣和五年,着录了北宋宫中所藏上起三代,下至秦汉的一万多件古物;
考古图,吕大临撰,成书于北宋,记录的北宋私人收藏家60多人;
云烟过眼录,周密撰,成书于南宋,记录了大量私人收藏者;
另有王象之舆地碑目记、陈思宝刻丛编、黄伯思法帖刊误、董逌广川书跋、洪适隶释等;
清代石刻文献重要着作:
清代考据学盛行,也是金石学极盛的时期;涌现了大批有重要贡献的金石学者,出版了大量水平较高的金石着作;据容媛金石书录目中的收录,现存金石书自宋代至乾隆以前700余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金石着作却达906种之多;
寰宇访碑录十二卷
清孙星衍撰,邢澍订补;为收录石刻种类较多的一部石刻文献目录;全书依时代着录了周秦至元代石刻8000余种,包括部分瓦当和铭文;但作为一部全国性石刻总目,该书仍有遗漏,为之补订者有: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五卷、罗振玉再续寰宇访碑录二卷、寰宇访碑录刊误一卷、刘声木续补寰宇访碑录等;
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
清王昶撰;书成于嘉庆十年;收周、秦至宋、辽、金金石铭刻1500余种,以石刻为主;本书网罗宏富,且将金石录目、录文、题跋结合为一体,体例精严,一向被认为清代集金石学大成者;
语石十卷
清叶昌炽撰;该书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着,写定于宣统元年;此书之于石刻学犹如叶德辉书林清话之于古书版本学,而精谨或过之;近人柯昌泗撰语石异同评,对语石多有补正,而体例不改,可以并观;
书法文献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