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分析.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分析 】是由【春天资料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刘长卿七律送别诗的创作特点解析
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绪,作品诚挚动人,反响了一位长远羁旅漂泊的江南地方官诗人对友情亲情的爱惜和期望。
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整个唐
代七律的创作数量来说,除“七律巨擘”杜甫151首无人能及之
外,接下来就数刘长卿七律的数量最多了。据笔者考证,可以确
定为刘长卿所作七律共有58首。{1}此中,送别诗所占数量最多,
共28首,{2}占总数的48%,比率相当高。只要对中唐先期主要
诗人的七律送别诗保留状况做一个大概的统计,就会发现,刘长
卿其实不是该时期唯一热衷运用七律来创作送别诗的人{3}:
从上表可见,中唐先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占其七律存诗总数的20%以上。可见,送别是当时七律的主要题材之一。
邓仕梁先生在《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的地位》中认为“谪居为别倍伤情”(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最能概括刘长卿七律的内容。这个“印象式”的议论其实不十分正确。刘长卿七律之因此简单给人造成这种印象,主假如由于送别诗所占比率高的缘故。确实地说,“谪居为别倍伤情”最适合概括的还是送别诗的
内容。“谪居为别”――客中送客惹起诗人无量出身感想。“倍伤情”――诗人既伤别也自伤,他对自己经历的感觉常常寓于送别诗中间,悲愁是送其他主旋律。
送别诗是抒情性很强的交际性诗,该抒什么样的情、怎样抒情都有讲究。这个特点是由送别诗的流传方式决定的。一般的诗歌可以有读者,也可以没有读者。送别诗为他人而作,创作的目
的性很强,送别对象就是诗人送别诗的第一位读者。在唐代,士人迁调、征行频频,送别成为他们交游的重要场合,甚至在必然
程度上送别诗还成了交游存在、交情深浅程度的证明。在这样的风气下,假如送别诗写得不好或不吻合规矩,影响了个人诗名不说,还会影响两人的交情。因此,当时的诗人在创作送别诗时都
比较慎重,尽可能充分考虑送别对象的实质和感觉,防备自说自话。那么,刘长卿在送别诗中倾注强烈的个人情绪对送别诗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大历时期主要有两大诗人集体,一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台阁诗人,再就是以刘长卿、韦应物、李嘉佑等为代表的江南地方官诗人。为了察看刘长卿强烈个人情绪对送别诗创作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的七律送别诗做个简单的比较。先看钱起、卢纶、韩三位诗人的七律送别诗:
玉柱金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季寒。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秋来回顾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出山车骑次诸侯,坐领图书见督邮。绕郭桑麻通淅口,满川风景接襄州。高城鸟过方催夜,废垒蝉鸣不待秋。闻说元规偏爱月,知君长得伴登楼。――卢纶《送邓州崔长史》
还家不落春风后,多天应沽越人酒。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把手闲歌香橘下,空山一望鹧鸪飞。
――韩《送客还江东》
以上三位诗人的七律送别诗数量仅次于刘长卿,皆属于“大历十才子”之列。上举诗歌结构完满、创作技巧娴熟、辞藻华丽,但对照刘诗,内容空洞,别情更显浅淡。
再来看刘长卿的几首送别诗:
南客怀回乡梦频,东门怅别柳条新。殷勤斗酒城阴暮,涟漪孤舟楚水春。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怜君此去未愉悦,陌上愁看泪满巾。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
若为天畔独归秦,对水看山欲暮春。穷海分别无量路,隔河征战几归人。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想到邮亭愁驻马,不堪西看见风尘。
――《送耿拾遗归上都》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以寻。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送侯中丞流康州》
我们大体上能从以上三首诗概括出刘长卿七律送其他主要模式:题目和首联交代分别事件,中间两联系合行人的出身,融情入景,尾联概括于自己的感想。与上举三位台阁诗人的送别诗
对照,共同点在于结构上都特别注意结合送别对象的详尽经历,
差别就在刘诗更多地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绪。刘诗情绪强烈的典型表现是常给人以“逢别即酒泪”的感觉,28首送别诗有6首以“泪沾巾”“泪沾衣”等模式结尾。刘长卿是一个比较喜欢夸张的诗人,但是,当送别之时,于光天化日之下,显然没有动人
流涕,却强说自己“泪沾巾”,这种状况想必不大合理。真情实感是动人人心的前提。和台阁诗人对照,刘长卿的送别诗更加真实动人。这是由于,诗人善于将个人的遭际、感觉和送别对象的实质联系起来,拉近了两人的关系,令人感觉特别平和。以《饯王相公出牧括州》为例:
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旆悠悠上岭翻。萧索庭槐空闭,旧人谁到翟公门。
题目和首联交代送别对象的遭际。王相公即王维之弟王缙。
两《唐书》云王缙性贪冒,结附元载。大历十二年三月与元载同
时冲犯坐牢。元载赐死,唐代宗念王缙年龄已高,免他―死,贬
为括州{4}刺史。对王缙来说,这已经是万幸了。况且,括州属
江南道,算得上是比较丰腴的地方,与好多被贬岭南、剑南、黔
中等穷恶之地的左降官对照,已经是特别好运的了。刘长卿有过
被贬南巴{5}的经历,曾到过今天的湖南、广东一带,深知那处
环境的险恶。因此他在开篇就宽慰道:“缙云讵比长沙远”,意思是说可以出牧江南道的括州,而不是像元载相同被处死,真是皇帝开恩了。中间两联描述前往括州行旅的艰辛和凄凉,尾联则想象王缙到贬所后寥寂孤单的生活,领悟王缙的凄凉心境。这首送别诗,从方方面面体察送别对象的遭到和心情,足见诗人的诚挚和谅解,真情实感即刻表现。
再如《陨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前朝旧业想遗尘,今天他乡独尔身。郧地国除为过客,杜陵家在有何人。苍苔白露
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巾。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刺随州之时。送韦司士归上都勾起了诗人浓浓的羁旅愁恨和思乡之情。刘长卿是洛阳人,自天宝末年避难到江东此后,由于各样原因就向来没能再回去。他和那些南渡的中原游子相同,时刻都在在战火笼罩之下的故土、亲人,哪
怕自己的故土已经是一片荒芜:“旧国无家访,临歧亦羡归。”写
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过花甲之年,走开家乡有三十多年了,但
是当他遇到得以北归的朋友时,他还是感想万千。他在诗中同情韦司士在战乱后只身回乡,替他想象故土的荒芜冷寂,设想韦司士“关河渐近泪盈巾”。很难说这不是诗人思乡情结的写照。正是相似的遭到使他能这样真实地领悟朋友的心情,从而写出诚挚动人的诗歌。
刘长卿和钱起等诗人在送别诗创作上的这些差别,正表现了江南地方官诗人和台阁诗人在创作特点上的差别。这些差别,归根终究,是由两个诗人集体不相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造成的。
第一,生活环境影响两派诗人的诗歌内容。台阁诗人生活内
容单调,范围狭窄,相同的题材难以写出新的内容。江南地方官
诗人的交游范围对照更加广泛。以刘长卿为例,身为转运使留后
时期频频出使鄂岳各个州县,需与当地的大小官吏进行接洽;任地方长官之时,常常要迎送来往官吏。他所接触的人物各种各样。即便在诗歌结构表现程式化的状况下,丰富的生活仍旧可以保证诗人有足够新鲜的内容来填充。
第二,送别对象的身份影响送别诗的创作。台阁诗人出入王公贵族府第,陪侍燕饮,所交多为贵爵将相。这就使得他们在下
笔之时不免自矜身份,以华丽的辞藻掩饰感情的困穷,形成了雍容典雅的风格。地方官诗人由于交往对象各种各样,其送别诗的内容、形式,感情表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和台阁诗人对照,更
显率性和诚挚。
第三,不相同的生活态度是造成两派诗人送别诗风格迥异的根
根源因。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台阁诗人由于依靠于权贵,
在酬唱送别之际,专事逢迎,为文造情,难以写出有生命力的感
人作品。江南地方官诗人第一是地方官吏,尔后才是诗人。储仲
君先生发现包括刘长卿在内的一批大历诗人,在刘晏所主持的战
后王朝经济序次的重建工程中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程,刘晏需要有十分得力的助手。在采纳人才方面,刘晏是绝不含糊的。“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当时权力,或以亲戚为托,晏亦应之,俸给之多少,命官之迟速,必如其志,然何尝得亲职事。其所领要务,必一时
之选。”而这“一时之选”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是此后著称于
世的大人。自然是一个。⋯⋯刘卿是一个。当天下
仰江淮,刘卿作运使判官守淮南,其作用自不可以等之。高仲武《中气集》称卿“有干吏”,然是他在江淮任期功能卓著,有充分的表,也正因此他才得以升任鄂岳运留后。{6}
仲君先生在文章中所列的些人很多都是江南地方
官人的代表人物,比方、刘卿、戴叔、包佶、叔向
等。他关注,直面王朝的衰蔽,切投身到国运攸关的
活中去。正是因他扎根、立足于,和“大十才子”
等台人对照,他就更独立,更有气势和节气。因此在
歌中间,他就能随意地抒自己的感情,宣泄自己的情,把
舍分的送合,看作交流感情的机遇,歌自然真情显露。
刘卿在七律送中所体的烈个人情,反响了人内心的孤单孤单和友情的珍。刘卿以前繁来往于京洛之。入仕此后,两遭迁。任运使判官、运留后等,繁出使区各州。可以人一世中的大部分都在奔忙行役之中,受旅之苦,因此人特期望情和友情的宽慰。
但是大、元之正是唐代史上争最繁的期,乱和藩盘据造成交通不便,人及其周的人境多在繁移之中,相聚属不易。早在他入仕之初就出“故老相遇少,
同官不多”(刘卿《官后却故村将虎丘然有作》)的感想。因此,于短的相聚,人向来十分珍,于重逢,常常着近乎望的心情。
就使得送之不是送者是者,皆相凄然。大
人面离的种情是代的物。遥想大唐全盛日,“仗去国,辞游”(李白《上安州裴史》)是少年的壮。“
物堪独往,春帆宜家。辞君向海,漫从天涯”(常建《
卧病行至山稍次湖亭二首》之二)是一派松洒的
度。在送别,哪怕在歧路稍有感:“与君离意,同是宦游
人”,也会旋即自行之振起:“无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盛唐人少年般英气勃勃的貌和大
人小儿女般泪洒作的形象形成了明照。一安史之乱,摧
的不是唐帝国旭日东升的国,更摧了一代人的活力和信
念。同的离,两代人的体完满不相同。
刘卿等江南地方官勤奋王事,恪尽守,但是令人无望
的却以激起他勃然的情,豪的魄力。萍蓬的
旅行役他倍感辛,、流放等曲折的他的信念
更是性的打。即便这样,他也不会放弃宦途,因,仕
宦是封建文人自我的前提。他无退路,只得被鞭赶
着在中前行。人越是在孤单之,越是需要情和友情的慰
藉。但是情友情的期望和种期望以充分足之的矛盾,
造成了他相聚和离有烈的沉痛感觉。离之,国
的无望、自己遭到的悲、故的思念、生活的无望⋯⋯
些沉在心底的感情达到和状,一触,便借着离
情个口子不可以遏止地宣泄出来,不是者是送者皆明
白此中真意。他心中友情、情、理解和同情的渴求,都在
送中间获取了足,故无礼俗。
上所述,刘卿的七律送大多注了烈的个人情,系个人的出身领悟离情,作品真动人,反响了一位期旅漂泊的江南地方官人友情情的珍和期望。
解:
{1}含存疑2首。
{2}已除去两首收《送孔巢父赴河南》

《送曲隐士
衡州》。
{3}
{4}
{5}
{6}

独孤及、无七律送保留。
今浙江水天宝元年改州郡,称云郡。
属岭南道。
仲君:《的行迹及其他》,《文学》

1991

年第
3期,第105。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春天资料屋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