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
刘长卿所存七律近半数是送别诗。他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绪,诗人相比,刘长卿的送别诗更加真实感人。这是因为,诗人善于将个人的遭际、感受和送别对象的实际联系起来,拉近了两人的关系,令人感觉非常亲切。以《饯王相公出牧括州》为例:
缙云巨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7工潮淼淼连天望,旌施悠悠上岭翻。萧索庭槐空闭,旧人谁到翟公门。
题目和首联交代送别对象的遭际。王相公即王维
之弟王缙。两《唐书》云王缙性贪冒,结附元载。大历十二年三月与元载同时得罪下狱。元载赐死,唐代宗念王缙年事已高,免他一死,贬为括州{4}刺史。对王缙来说,这已经是万幸了。况且,括州届江南道,算得上是比较丰腴的地方,与许多被贬岭南、剑南、黔中等穷恶之地的左降官相比,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刘长卿有过被贬南巴{5}的经历,曾到过今天的湖南、广东一带,深知那里环境的险恶。因此他在开篇就劝慰道:“缙云值比长沙远”,意思是说能够出牧7工南道的括州,而不是像元载一样被处死,真是皇帝开恩了。中间两联描写前往括州行旅的艰辛和凄凉,尾联则想象王缙到贬所后寂寥孤独的生活,体会王缙的悲凉心境。这首送别诗,从方方面面体察送别对象的遭遇和心情,足见诗人的真诚和体贴,真情实感顿时体现。
再如《陨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前朝旧业想遗尘,今日他乡独尔身。邯地国除为过客,杜陵家在有何人。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巾。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刺随州之时。送韦司士归上都勾起了诗人浓浓的羁旅愁恨和思乡之情。刘长卿是洛阳人,自天宝末年逃难到江东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就一直没能再回去。他和那些南渡的中原游子一样,时刻都在怀念在战火笼罩之下的故土、亲人,哪怕自己的故里已是一片荒芜:“旧国无家访,临歧亦羡归。”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过花甲之年,离开家乡有三十多年了,但是当他遇到得以北归的朋友时,他还是感慨万千。他在诗中怜惜韦司士在战乱后只身归乡,替他想象故乡的荒芜冷寂,设想韦司士“关河渐近泪盈巾”。很难说这不是诗人思乡情结的写照。正是相似的遭遇使他能如此真切地体会朋友的心情,从而写出真挚感人的诗歌。
刘长卿和钱起等诗人在送别诗创作上的这些差异,正体现了江南地方官诗人和台阁诗人在创作特点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归根到底,是由两个诗人群体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造成的。
第一,生活环境影响两派诗人的诗歌内容。台阁诗人生活内容单调,范围狭窄,相同的题材难以写出新的内容。7工南地方官诗人的交游范围相比更加广泛。以刘长卿为例,身为转运使留后期间频繁出使鄂岳各个州县,需与当地的大小官吏进行接洽;任地方长官之时,常常要迎送往来官吏。他所接触的人物形形色色。即使在诗歌结构呈现程式化的情况下,丰富的生活依然能够保证诗人有足够新鲜的内容来填充。
第二,送别对象的身份影响送别诗的创作。台阁诗人出入王公贵族府第,陪侍燕饮,所交多为达官贵人。这就使得他们在下笔之时不免自矜身份,以华丽的辞藻掩饰情感的贫乏,形成了雍容典雅的风格。地方官诗人由于交往对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