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世者
《恨世者》莫里哀
莫里哀
莫里哀出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享有“国王侍从”名号的皇家室内陈设商。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商人.
在1635年的时候,把他送到了耶鲸会教士举办的贵族子弟学校读书。1637年把世袭的职位传给他,1640年给他买下丁法学硕士头衔和律师职务。然而莫里哀的志向并不在此,在学校的时候,他学会了拉丁文,对古罗马的戏剧和哲学书籍有广泛的涉猎,戏剧成了他的爱好。
1643年他宣布放弃世袭权利,与十几个青年戏剧爱好者组建了“光耀剧团“。由于经验不足,剧团经营惨淡,。他的父亲替他还债,保释他出狱,可他不改初定,加人流浪剧团、在外省辗转演出13年。
1658年由于演出《多情的医生》,走上了一条成功的道路。1673年他创作了最后一个剧本《无病呻吟》,并抱病登台演出。在第四场结束后,咯血倒地,当晚便与世长辞。,。
莫里哀(1622—1673)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古典主义喜剧家。
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1652年开始创作剧本,一生共创作了近30部喜剧。
矛头直指教会、贵族和资产阶级。
从《雅典的泰门》看《恨世者》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会从这本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这两个方面去分析这部小说。我就把《恨世者》与《雅典的泰门》这两部小说拿出来比较,从而让读者更加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背景
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和莫里哀的《恨世者》两部作品写于17世纪初和17世纪中期,跨越半个多世纪。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土崩瓦解,资本主义社会蓬勃兴起的交替时期,也是资本原始积累形成、发展时期。这一典型特征伸向英、法两国的各个角落,使人们的思想和整个社会风气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欲、金钱欲,更是前所未有地把世间的一切丑恶都搅动起来。自私自利、追逐金钱道德沦丧及一切恶行败德充斥着社会,使忧患意识在l7世纪初至17世纪中期表现的尤为突出。作为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泰门和阿尔赛斯特二人也表现出不同的忧患意识的性格特点,既反映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恨世者》
内容:《恨世者》以整个贵族社会作为讽刺对象,揭露贵族阶级的腐朽、堕落以及贵族社会内部自私虚伪、勾心斗角的情景。男主人公阿尔塞斯特看不惯贵族社会的一切,却爱上了专好诽谤别人的风骚寡妇色里曼娜。当他要求色里曼娜抛弃这个社会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这出喜剧把贵族社会的丑态写得淋漓尽致,在语言艺术方面达到了莫里哀的最高成就。
高级喜剧:全剧严格遵守古典主义法则,没有插科打诨式的笑料,被认为是“高级喜剧”的典范。
通过情节的发展表现出的恨世、厌世情绪和忧患意识
我们是从两个大方面表现出泰门和阿尔赛斯特两个人的厌世和忧患意识。有了与泰门的比较才能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阿尔赛斯特。
一、自然人与社会人
二、外倾心理与内倾心理
一、自然人与社会人
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概念是建立在对宗教批判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上帝不过是人类所缺乏的各种完美性的一个虚幻的表象, 上帝的各种特性实际上都是对象化了的人类的特性,必须“将外在于世界的,超于自然与超于人的上帝的本质还原成为属人的本质的组成部分以作为其基本组成部分。”…自然人这一概念就是费尔巴哈在批判了宗教之后形成的对人的基本理解。自然人作为生物性的人,不仅身体是自然的一部分,其行为和心理特征依然具有不成熟的自然特性。泰门就是这样自然人的典型代表。
与泰门不同,莫里哀《恨世者》中的阿尔赛斯特同为没落贵族,但他的忧患性格特点比泰门更为深刻一些。
“在政治国家真正发达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另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
阿尔赛斯特把自己真正的置身于社会关系中,极力想在现实中直接证实和实现自己的真正的本质,即他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性格特点的比较
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虽然描写的是雅典古代的社会生活,但实际上是对16、l7世纪之交英国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悲剧主人公泰门的思想感情是与他生活的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当时社会奉行的是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的道德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被金钱所取代,金钱成了主人公命运的寒暑表。个人利己主义私欲高度膨胀,这同泰门对人类友好、和谐生活的理想社会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注定了泰门的性格悲剧
莫里哀《恨世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