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说课稿-张帅 】是由【916581885】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说课稿-张帅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吨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2、教学分析
本课教学前,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的孕伏。
在确定教学目标前,我先做了课前小调查:1、“除了‘千克’和‘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2、“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质量用这个单位〔吨〕来表示?〞3、这个单位〔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的认知只停留在“吨〞这个单位名称上,对于实际意义和应用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认为只按照教材来教学是不够的,〔去掉〕学生很难建立“吨〞的概念。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根底上,我让学生充分体验1吨有多重,从而推理出吨和千克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推理去理解吨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亲身体验吨的实际意义,推导出吨和千克之间的进〕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体验1吨有多重,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运算、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计重量和逻辑推理能力,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目标:
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
系,感受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并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感受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并能进行千克和吨的简单换算。
5、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运用质量单位。
6、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较重的物体有一个深刻的体验,我先让他们在家中称称他们认为比拟重的物体的质量,寻找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同时教师准备好课件以及25千克的大米两袋。
二、说教法学法
?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局部,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形成了〕矛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操作法〞和“实践探究法〞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屡次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通过实践探究,直观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富有情趣的数学情境中引入和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倡导“体验感悟〞、“合作交流〞、“探究生成〞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各角度丰富对“1吨〞的认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生成,从而形成鲜明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对“1吨〞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情境观察,引发兴趣→体验探究,理解新知→实践运用,开展新知→课后延伸,加深认识〞。
〔一〕情境观察,引发兴趣
课堂伊始,围绕新知的“生长点〞,我设计了有趣的动画情境——〔播放课件〕“看,动物们在郊游呢!〞这个画面立即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你知道美丽的小鸟、可爱的兔子各用什么质量单位来表示体重么?〞“笨笨的大象,它又该用什么质量单位表示呢?〞
通过孩子们课前的调查和问题的提出,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找到新知的开展点,从而萌生运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的愿望,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动力,自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吨〞。
“有没有同学把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带来?〞、“为什么没有带来呢?〞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理由,从而小结: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做单位。
〔二〕体验探究,理解新知
在这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情境观察,建立“吨〞
我将用“吨〞做质量单位的物体拟人化,〔我将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利用课件出示大象、石头的重量以及轮船、桥梁的载重量,让学生初步接触生活中的“吨〞。由于局部孩子对“载重量〞不理解,教学时将进行说明。〔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我〔首先〕安排〔出示〕了电梯图〔限重1000千克,限乘15人〕,并演示上电梯过程,超过重量就会报警。因为电梯是学生常接触的,所以马上会说出报警的原因。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体会到载重量为1吨就是所装的物体小于或等于1吨,决不能超过1吨。
教师同时指出:电梯的载重量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并介绍质量单位“吨〞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t=1000kg。
这里,及时将具有生活意味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为什么会报警?〞这一现实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新鲜感,而且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对“1吨有多重〞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单位体系。
第二步,体验探究,理解“吨〞
这一步是在学生对吨有了初步认识的根底上,为建立“1吨重〞的概念而设计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3个活动:
活动一:搬一搬
教学前,我就在教室讲台两边各放了一个重25千克的大米袋。我让学生排成两排,分别来搬一搬这袋大米。
通过实验看到:有的学生只能拎起米袋的一角;有的用尽力气也不能把米袋挪动一下;有的只能把米袋搬离地面一点点。
搬完后我让学生说说刚刚的感受,加深搬重物的感觉,并引导学生推测出40袋大米即是1吨,感悟到“1吨〞之重。
活动二:背一背
“你们搬不动25千克的大米,那你们能背得动25千克左右的物体吗?〞在这里我让学生互相背一背同桌,通过感受来猜想其重量。并在此根底上估计一下多少个同学的重量大约是1吨,并及时提问:“那你们能背得动1吨重的物体吗?〞有了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知道:1吨重的物体单凭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拿不动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1吨〞很重!
活动三:听一听
请大约1吨重的40名学生听口令一起往上跳,听落下的声音,用耳朵来感知“1吨〞。此时,教师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资源,用实践诠释了“动态生成〞,进一步感受并深化“1吨〞太重了!
通过让学生“搬一搬〞、“背一背〞、“听一听〞、“说一说〞等体验性活动,深刻理解了“1吨〞的含义,此时“1吨〞在同学们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因为“1吨〞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吨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第三步,探索算法,运用“吨〞
根据课本的“动物郊游〞图,提出“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做比拟,500+400+300+100=1300(千克)比1吨重。教师又提出“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把问题融于情景中,激发学生的解题思维,先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然后〕讨论交流,然后〔最后〕分组汇报,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表达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步,合情推理,强化“吨〞
1吨水可装满一个长、宽、高都是1米的长方体水池可装1吨水,进一步推理、想象出“标准游泳池的水容量〞,及时补充有关奥运的知识:“水立方〞的游泳池每小时蒸发1吨水,“鸟巢〞的每个钢结构大约400吨左右。
使学生通过丰富的素材再认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使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实践运用,开展新知〔练习太少了〕
为了稳固学到的知识,完善新的认知结构,在练习安排上我突出了一个“层〞字。
第一层,根底练习
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1、2题设计的单位换算和比大小的题目,目的是稳固“吨〞和“千克〞、“克〞之间的进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选择适宜的质量单位填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实际量的大或小,除了数字能说明问题外,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层,趣味练习
本课难点是结合实际正确运用质量单位,我设计了?小“糊涂〞日记?来强化练习。
〔今天早晨起床后,我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55千克的鸡蛋,吃得饱极了。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奔驰而过,把我吓了一大跳!〕
通过改错引导学生归纳出对三个质量单位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到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也是将吨、千克、克联系起来,在情景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课后延伸,加深认识
儿童好动易变,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我设计了?假设我有一吨重?的想象性创造式课堂结尾,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吨重的物体,进行讨论,让学生离“一吨〞越来越近。老师先举例:假设我有一吨重,估计就不是我骑着水牛,而是水牛骑着我走了……听完,学生会觉得很好笑,继而引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这样不仅能稳固新知识、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稳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1t=1000kg
500+400+300+100=1300〔千克〕
限重1吨
我的板书设计从课题到内容,突出重点,简洁明了,表达了简洁性的原那么,突出展现了知识的渐进过程,表达了板书的记忆理解功能。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张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