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说课稿-张帅.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说课稿-张帅 】是由【才艺人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说课稿-张帅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说课稿-张帅
2
《吨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2、教学分析
本课教学前,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的孕伏。
在确定教学目标前,我先做了课前小调查:1、“除了‘千克’和‘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2、“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质量用这个单位(吨)来表示?”3、这个单位(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的认知只停留在“吨”这个单位名称上,对于实际意义和应用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认为只按照教材来教学是不够的,(去掉)学生很难建立“吨”的概念。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充分体验1吨有多重,从而推理出吨和千克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推理去理解吨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亲身体验吨的实际意义,推导出吨和千克之间的进)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体验1吨有多重,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运算、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计重量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目标:
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
系,感受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并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感受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并能进行千克和吨的简单换算。
3
我将用“吨”做质量单位的物体拟人化,(我将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利用课件出示大象、石头的重量以及轮船、桥梁的载重量,让学生初步接触生活中的“吨”。由于部分孩子对“载重量”不理解,教学时将进行说明。(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我(首先)安排(出示)了电梯图(限重1000千克,限乘15人),并演示上电梯过程,超过重量就会报警。因为电梯是学生常接触的,所以马上会说出报警的原因。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体会到载重量为1吨就是所装的物体小于或等于1吨,决不能超过1吨。
教师同时指出:电梯的载重量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并介绍质量单位“吨”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t=1000kg。
这里,及时将具有生活意味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为什么会报警?”这一现实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新鲜感,而且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1吨有多重”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单位体系。
第二步,体验探究,理解“吨”
这一步是在学生对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为建立“1吨重”的概念而设计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3个活动:
活动一:搬一搬
教学前,我就在教室讲台两边各放了一个重25千克的大米袋。我让学生排成两排,分别来搬一搬这袋大米。
通过实验看到:有的学生只能拎起米袋的一角;有的用尽力气也不能把米袋挪动一下;有的只能把米袋搬离地面一点点。
搬完后我让学生说说刚才的感受,加深搬重物的感觉,并引导学生推测出40袋大米即是1吨,感悟到“1吨”之重。
活动二:背一背
“你们搬不动25千克的大米,那你们能背得动25千克左右的物体吗?”在这里我让学生互相背一背同桌,通过感受来猜测其重量。并在此基础上估计一下多少个同学的重量大约是1吨,并及时提问:“那你们能背得动1吨重的物体吗?”有了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知道:1吨重的物体单凭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拿不动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1吨”很重!
活动三:听一听
请大约1吨重的40名学生听口令一起往上跳,听落下的声音,用耳朵来感知“1吨”。此时,教师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资源,用实践诠释了“动态生成”,进一步感受并深化“1吨”太重了!
4
通过让学生“搬一搬”、“背一背”、“听一听”、“说一说”等体验性活动,深刻理解了“1吨”的含义,此时“1吨”在同学们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因为“1吨”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吨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第三步,探索算法,运用“吨”
根据课本的“动物郊游”图,提出“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做比较,500+400+300+100=1300(千克)比1吨重。教师又提出“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把问题融于情景中,激发学生的解题思维,先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然后)讨论交流,然后(最后)分组汇报,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步,合情推理,强化“吨”
1吨水可装满一个长、宽、高都是1米的长方体水池可装1吨水,进一步推理、想象出“标准游泳池的水容量”,及时补充有关奥运的知识:“水立方”的游泳池每小时蒸发1吨水,“鸟巢”的每个钢结构大约400吨左右。
使学生通过丰富的素材再认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使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练习太少了)
为了巩固学到的知识,完善新的认知结构,在练习安排上我突出了一个“层”字。
第一层,基础练习
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1、2题设计的单位换算和比大小的题目,目的是巩固“吨”和“千克”、“克”之间的进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实际量的大或小,除了数字能说明问题外,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层,趣味练习
本课难点是结合实际正确运用质量单位,我设计了《小“糊涂”日记》来强化练习。
(今天早晨起床后,我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55千克的鸡蛋,吃得饱极了。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吓了一大跳!)
通过改错引导学生归纳出对三个质量单位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也是将吨、千克、克联系起来,在情景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5
(四)课后延伸,加深认识
儿童好动易变,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我设计了《假如我有一吨重》的想象性创造式课堂结尾,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吨重的物体,进行讨论,让学生离“一吨”越来越近。老师先举例:假如我有一吨重,估计就不是我骑着水牛,而是水牛骑着我走了……听完,学生会觉得很好笑,继而引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这样不仅能巩固新知识、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1t=1000kg
500+400+300+100=1300(千克)
限重1吨
我的板书设计从课题到内容,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体现了简洁性的原则,突出展现了知识的渐进过程,体现了板书的记忆理解功能。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6

说课稿-张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才艺人生
  • 文件大小2.87 MB
  • 时间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