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doc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高级状态,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生态社会的需要,也是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就能够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新型的“以人为本”双向关系,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在西部构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体系。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2-16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际,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达到新境界。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这个定义的涵盖面比较全面,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包括了物质和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体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在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的总和。由于生态文明概念的多义性和复杂性,使生态文明研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多视角的思考,这是生态文明本质、过程和目标的统一。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正是开启人民福祉的一条道路。历史经验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落实到生产中,还要落实到生活中。绿色发展之路,同时也是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不仅是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更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在生产领域,要推行资源低度消耗、污染排放减少的减量经济模式,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环境安全的循环经济模式,最终实现回馈自然的增量经济模式。在生活领域,首先应树立绿色观念;其次,应把绿色观念落实到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并逐渐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每个公民应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从自己做起,承担起绿色建设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实现美丽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