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doc本科生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学业导师队伍建设是实施学业导师制的基础保障和关键因素,当前学业导师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晰、选拔配备困难、工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亟须从制度建设、水平提升和工作模式完善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学业导师;问题;对策
学业导师制的实施对于深化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就学业导师队伍建设而言,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业导师制不同于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度下导师的职责要覆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而在国内现有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就业指导应该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完成,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完成。学业导师的职能还应集中在对学生的学习规划、学习方法、专业课程、科技竞赛和科研活动等方面的指导,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配备存在一定困难。学业导师制旨在课堂教学之外搭建新的平台,促进师生交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担任学业导师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还要求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当前,高校教师普遍面临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承担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的意愿并不强烈;再者,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一样,每名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最多不宜超过15人,而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师生比原本就较低,很难按此标准配足教师;此外,由于学业导师一般采取的是师生
“双向选择”的模式,由于导师本身在专业水平、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导致有些导师学生爆满,有些导师学生不足。
。学业导师制作为学分制下推进因材施教、加强学风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得到很多高校重视。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业导师队伍的管理和激励制度仍然不够健全。有些高校学业导师的工作没有正式纳入薪酬体系,仅定位在学术公益活动;有的高校没有把学业导师工作纳入教师职称晋升、表彰奖励考查的范畴等。
。笔者对所在高校下属的某学院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学业导师制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实施的效果并不一致。这其中有专业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学业导师自身水平的影响。有些导师自身科研能力非常突出,但是在指导学生方面缺乏经验。此外,学业导师工作模式不够成熟,很多情况下仍然采取的是简单的一对一交流的形式,指导深度有所提升,但广度不够,不利于整体学习氛围的营造。
二、加强学业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对学业导师既要有要求,也要有相应的激励。具体来说,可以把承担学业导师工作经历作为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基础条件之一,通过导师填写《学业导师工作手册》和学生评教等形式量化对学业导师的工作考核;同时,要结合导师的考核结果和所指导学生的成绩,在统筹
考虑工作量薪酬的基础上,再给予额外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激发学业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学业导师配备上,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进行,这样既可以解决学业导师专业或年级配备不平衡的问题,也可以促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此模式下,高年级
本科生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