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魅力缘何经久不衰
【摘要】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他们虽然面临着来自恶劣自然环境和敌对势力的多重威胁和挑战,但他们始终矢志不渝,表现出为了理想牺牲、奋斗、坚持到底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革命理想【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年了,我们要永远保持红军长征时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道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红军长征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耀眼的一笔,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
红军何以开启这样一次远征?我们都知道,国民党第一次对红军展开“围剿”,是在1930年冬。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让中日民族矛盾前所未有地爆发出来,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大局着眼,率先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然而国民党却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动百万大军“围剿”红军,甚至直逼中央苏区。1933年9月,国民党开始了第五次“围剿”,但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是在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正式开始了这段艰苦而伟大的历史征程。
全程参加了长征的德国人李德在回忆录《中国纪事1932-1939》中写道,“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看,长征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红军抵御了占有强大优势的敌军,突破了敌人的坚固阵地和重重包围,给敌人以数十次打击和成百次的骚扰。红军行程1万多公里,横贯12个省,翻过18座大山,其中有5座终年覆盖着冰雪,渡过24条大河。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
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长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长征精神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71年,英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在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中评价道:
“1935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衣衫褴褛的残部抵达延安时,形势出乎意料的好转。长征的艰苦,锻炼了人们的纪律性和献身精神,身居领袖地位的毛泽东,遂能将共产主义运动变成前进的动力,十四年以后就取得了全国胜利,把国民党赶下大海。这样,长征在性质上就由走投无路的
长征精神的魅力缘何经久不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