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3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3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渴望自由篇一
戴晋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平日里与挚友们一起或作诗写字,或品评国事,总表现出不凡的思想与见地,很受挚友们敬重。
魏王听说了戴晋生的非凡才能,很渴望见到戴晋生,于是叮嘱下属将戴晋生请来。戴晋生来到魏王宫中,魏王一看,此人虽衣着寒酸却相貌不凡,在魏王面前站着,神态自若,毫无谦卑之态。魏王笑着请戴晋生坐,和他亲切交谈。谈话间,魏王觉得戴晋生果真满腹经纶,是经国济世之才,于是产生了要留戴晋生在宫中做官的想法。
魏王说:“请先生留在宫中,我封你为上大夫,怎么样?”
戴晋生一听,笑了笑说:“实在对不起,我对做官不感爱好。”
魏王说:“你出来做官,身为上大夫,出入有气派,家人生活富有,不比你现在的境况好得多吗?”
戴晋生依旧笑笑,摆摆手,起身告辞了魏王。
回家后,挚友们知道了这件事,很不理解:戴晋生为什么放着这好的事不干。他的妻子也埋怨他不该拒绝魏王。面对挚友们和家人的劝告,戴晋生还是一笑了之。
过了几天,戴晋生去见魏王,依旧穿着那身破旧的衣服。
魏王见他那副模样,对他说:“前几天,我那样恳切地请你留下,赐你上大夫的优裕地位和俸禄你都不愿留下来,今日怎么又来探望我呢?”
戴晋生笑了笑,不无缺憾地说:“看起来,真是不值得和您往来呀,原本我还准备把您作为挚友交往的,可是您对我太不了解。您见过那沼泽荒地中的野鸡吗?它没有人用现成的食物喂养,全靠自己辛勤觅食,总要走好几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经常是用成天的劳动才能吃饱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却长得非常丰满,光泽闪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奋翅翱翔,引吭长鸣,那叫声充满在整个荒野和山陵。您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野鸡能按自己的意志逍遥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动,自由自在地来往在广袤的天地之中。现在假如把它捉回家,喂养在粮仓里,使它不费劲气就能吃得饱饱的。它必定会失去原来的朝气与活力,羽毛会失去原有的光润,精神衰退,没精打采,叫声也不雄壮了。您知道这是什么缘由吗?是不是喂给它的食物不好呢?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锢了它的志趣,它怎么会有生气呢!”
魏王听了,若有所思地望着戴晋生。
其实,自由是比任何物质的享受还要宝贵得多的。野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
中国寓言故事篇二
一个人被抛进河里去
有一次,许多老百姓聚集着,在一个悬崖上面,要架一条独木桥到对岸的悬崖上去;因为那两个悬崖之间是一道很深很深的、水又流得很急的河沟。大家运来了一条又大又坚实的梁木,于是,他们用很粗的绳索捆住梁木的两端,拉着一端的绳索把梁木放下到河沟里去,让一部分人攀着岩石爬下河沟,以便涉水过去,再爬上那边的悬崖,然后两边的人同时拉着绳索,把梁木拉上去,就可以把桥架好了。
但是,那河沟里的水实在太急了,那些涉水的人有好几个被水冲走了,有一两个就在仓猝之间殉了难,其余的人都退缩了回来,再也不敢向前,而那梁木也快要被冲走了。看起来,这独木桥一时是架不起来了。可是,在这些老百姓当中却有一个人,胆子和气力都比别人大,他在紧急之中特殊奋力,在急流中挣扎,拉住梁木,而且最终渡过对面,爬上悬崖,把桥架起来了。
这样,这个人的功劳特殊大;他的同伴们都很感谢,把他尊崇为英雄。他们拿大坛的酒和完全的羊来公宴他,还叫石匠来把他的名字刻在河沟旁边的石壁上。大家做这些事情,都是实心实意的,因为他们诚意感谢他、敬重他,而且酷爱他。不料,这个人竟因此渐渐变得万分地高傲,俨然以一个酋长自居了,最终在村庄中横行无忌起来。大家最初还忍耐着,但有一天,他竟当众宣言道:“没有我,你们连一条独木桥都架不起来!现在,你们看,我就把它丢进河里去,看你们怎么办!”大家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呢,而他却真地提起桥木的一端,嘭地一下丢进河沟里去了。老百姓们真地不能再忍耐了,一齐跑了过去,也提起了他的两脚,把他一摔,就摔进河沟里去了。老百姓还当天就把石壁上的他的名字也刨掉,而且很快就重新架好了独木桥。
对人民立了功,人民自然崇敬你;但假如你就因此蔑视人民,甚至想骑在人民身上而做些损害人民的事情,那么,人民对你也就不会客气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三
东汉末年,袁绍手下有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名叫张合。
有一次,袁绍与曹操各自率领军队,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进行决战。袁绍胆怯自己粮草不足,就吩咐淳于琼特地负责督运粮草,屯粮于乌巢。此时曹操的粮食不多了,想快速结束斗争,就赶往乌巢攻击淳于琼。
张合对袁绍进行劝谏,劝他不要小看曹操,应当派遣重兵保住乌巢,否则军队没了粮食,后果不可思议。而袁绍手下的谋士郭图,却认为乌巢的形势没有那么严峻,应当调动主要兵力攻击曹操的大本营。张合觉得这样做占不到什么便宜,坚决反对。
袁绍对郭图特别信任,只派小部队救援乌巢,而调动重兵攻打曹军大本营,却未能得偿所愿。结果,曹操真的攻入乌巢,将袁绍的粮草烧得一尘不染。这样一来,袁绍大军军心浮动,士气低落。
郭图知道正是自己的计策才造成大军失利,为转移袁绍的视线,就说张合的坏话,他对袁绍说:“您打了败仗,张合却成天幸灾乐祸,说话也特别高傲无礼。”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四
有一个人到野地里去打柴,在沼泽地旁边意外地捉到了一头麋鹿。他特别兴奋,但没有马上把麋鹿带回家去,而是把麋鹿拴在一棵树上,打算砍完柴再去牵麋鹿。
这时,有几辆客商的车子从这旁边经过。车上的人望见一棵树旁拴着一头麋鹿,而四周没有人,就把麋鹿牵走了。但他们觉得白牵走了一头麋鹿过意不去,就另外留了一大块咸鱼干,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作为补偿。
过了一会儿,打柴的人回到这里,发觉拴在树旁的麋鹿不见了,却有一块咸鱼干拴在那里。他觉得特别惊奇,四周没有一个人,旁边也没有水塘,麋鹿怎么会变成咸鱼干呢?这个人想,刚才肯定是神灵显现了。
回家后,打柴的人把这件事说给村里人听。很快,这件事便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奇妙。人们纷纷到沼泽地边的小树下求福消灾。后来,村里人凑钱建了一座庙,将咸鱼干供奉在里面,并称它为“鲍君神”(“鲍”就是“咸鱼”的意思)。从今,“鲍君神”庙内神帐高挂,香火不断,方圆几百里内都有来求神求签的人。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一支车队路过这里。车上有个人看到香火缭绕的场面和庙门上“鲍君神”的匾额,感到非常惊奇,就下车打听缘由。有人向他讲了“鲍君神”的奇妙来历。
这个人听后,不禁大笑道:“几年前那棵树上的咸鱼干是我留下的!哪来的什么鲍君神呢?真是太可笑了!”
庙里正在虔诚祈祷的人们听说后,个个哭笑不得。从今以后,再也没人来拜这个“鲍君神”了。慢慢的`,庙的四周长满了野草。又过了一些时候,这座庙也破旧倒塌了。
这则寓言告知人们,遇到问题不仔细思索、细致推断,对神话盲目迷信,是愚昧可笑的。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五
我国唐代闻名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岁时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当时一些出名望的人的赞许,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旧非常努力,从无丝毫的懈怠,作文、写诗都特别肃穆仔细,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别出心裁的习惯,他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非常注意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获灵感,他特殊留意视察生活、实地考察。他习惯于每天早上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巡游,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经常已是掌灯时分,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抓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可是李贺依旧没有慌着去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刚好修改、整理,然后誊写清晰,集中放入另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休息。李贺每天如此坚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的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乏累不堪的样子,非常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虽然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可他的许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宠爱的传世佳作,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李贺的故事告知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须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章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要细致视察生活、体会生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六
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理想的人。
妻子经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学问,将来好做大事,每天呆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事来充溢自己,也不在活一世啊!”
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根据妻子的话整理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那天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的状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心情,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习,不牵挂自己和家里。
一天,妻子正织着布,突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信任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惦念的丈夫。她兴奋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好像想起了什么,怀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受。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最终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奢侈了珍贵的光阴,它也恒久不能复原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学问才能胜利。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究竟,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惋惜吗?”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篇七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叮嘱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特别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成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快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摧枯拉朽。姜维抵抗不住,最终失败。刘禅惊惶不已,一点接着战斗的信念和志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倒戈,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倒戈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听从,暗地里存着卷土重来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受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兴奋,就有意问他:“你想不想家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欢乐,我并不惦念蜀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当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惦念那里。’这样或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真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哀思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惊讶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的确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尽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惦念家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应当放弃自己的志向,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